陳暢


(江漢大學設計學院)
【摘要】曇華林,一條不長的老街,卻濃縮了整個武漢的文藝情懷。拍照,閑逛,或者享受一個帶著咖啡香的下午,都是文青們在這里愿意做的事。它的迷人之處,不僅在于有飽經風霜的老建筑,一磚一瓦都刻著老武漢的歷史記憶,同時它令人難以忘懷的色彩搭配,也是這條街道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武漢 曇華林 街道色彩
1.歷史傳統對街道色彩的影響
1.1地方的傳統色彩
曇華林街道上有部分商業店鋪無論是從雕刻細致的木窗木門還是傳統的青磚黑瓦,無不向人們傳遞著濃濃的中國風味(如圖1-1)。中國民居建筑廣泛運用色的象征,在建筑形象中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如在泉州民居建筑中,紅顏色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許多民居都將紅色作為基本色調加以大量的渲染。有稱胭脂紅大厝、紅磚古厝;整座民居構件有紅瓦厝頂、紅瓦筒、紅磚厝脊;房子四周外墻砌筑紅色面磚、紅磚拼花面墻。室內地面全鋪紅地磚,砌紅磚大灶,紅磚裙隔墻,就是家具也涂上朱紅大漆。泉州人對紅色情有獨鐘,有的說源于紅色象征吉祥順利與興旺的民俗和表達 幸福、歡快和安全的祈福理想,也有的說是受了傳統的五行學說赤色象征“喜”、“富”的影響。
1.2寫意的山水藝術思想
紅房子對面是一棟蘇州園林風格的建筑(如圖1-2)。粉墻黛瓦,是蘇州園林的典型色彩,白、灰兩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紅柳綠的大自然景色之中,體現自然之趣。這里涂料大多使用廣漆(天然漆的一種),這種顏色與周圍顏色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閑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相映成趣,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 這種色彩心理感受得到了廣泛認同。雖然這里缺少了“桃紅柳綠”, 但畫在墻面上那翠綠的植物和鮮艷的花朵填補了這空缺的顏色。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范,因此建筑風格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
2.視覺審美對街道色彩的影響
據研究,人的感官之中,視覺是接受外界信息最敏感、最直接的,而亮麗的顏色對視覺的刺激更強。所以在曇華林街邊,許多商鋪大門涂著醒目的涂料來吸引人眼球。這種效果以色相為基礎,背景為深色時非常明顯。圖與底(背景)的色彩越大,且色相之間屬性的差別越大,其整體誘目性越高。如此通過亮麗的顏色吸引顧客的眼睛,同時搭配精心設計的大門外形,讓顧客有進店參觀購物的欲望。
3.氣候及自然條件對建筑結構及色彩的影響
曇華林狹窄的街道穿過緊密排列的住宅之中,因為住宅全是向著院內開敞的,所以就形成了磚坯墻沿街而立的情況。
在潮濕而溫差較大的南方地區,采用院內形式最為合適。通風很重要,冬季為了獲得必需的日照,窗子以安在當中為好。而夏季炎熱,夜間室內溫度高于室外溫度,因此居民可戶外就寢(屋頂、院內)。氣候條件對建筑色彩取向有重要影響,色彩不同,吸收太陽輻射熱值也不同。據調查,色彩明度高(如白色、淡黃、粉紅)吸收太陽輻射弱;色彩明度低(如深藍、黑)吸收太陽輻射強。建筑物外墻溫度受太陽輻射影響而升高的程度,取決于墻面色彩和材料吸熱性能。涂料及粉刷類墻面吸熱值明顯小于金屬或磚墻屋面,有很好的隔熱性,所以這里建筑外墻均用涂料粉刷。
武漢氣溫高,日照多,室外溫度高,空氣濕度大,因此無論從色彩或建筑熱工考慮,均宜選用淺色冷色掉。這也是為什么這里居民區外墻全采用淡黃色涂料粉刷的原因。
4.曇華林街道色彩不足之處
4.1經濟條件的限制
如今曇華林大量建筑均經過了后期的粉刷維護,但由于經濟原因,大多處理的是在正對街道的外立面墻體,重新粉刷的墻面顯得光鮮亮麗,而側面墻體仍有許多還是保留著原始的狀態,墻面已被腐蝕風化,抹灰層大面積剝落,因此一棟建筑的不同立面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再加上后有些建筑后期粉刷的雪白柱子和磚紅色的墻面與周圍未被更新的建筑環境對比過強,顯得極度不和諧。政府需加大對曇華林經維護經費的投入,使其整體感更強。
4.2第一次輪廓線與第二次輪廓線
建筑本來外觀的形態稱為建筑的“第一次輪廓線”,把建筑外墻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所構成的形態稱為建筑的“第二次輪廓線”。西歐城市街道是由建筑本來的“第一次輪廓線”所決定的。而在曇華林街道的末端,一些居住建筑外墻掛滿了廣告牌,廣告用色泛濫,毫無美感,與建筑顏色對比強烈,破壞了和諧整體的街道景觀。“第二次輪廓線”無秩序、非結構化,就像臉上貼著橡皮膏纏著繃帶無論如何也使人看不到美好的表情一樣,因此街道必須盡量減少“第二次輪廓線”,力求把它們組合到“第一次輪廓線”中。
5.結語
德國哲學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中指出:“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體才是美。”所以街道色彩也應該從整體考慮,把各種自然色、人工色、恒定色、非恒定色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使其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曇華林街道色彩之所以另人難忘,在于不僅憑個人的感覺,而是體現了建筑功能特色的整體美、城市建筑文化特色的人文美以及城市建筑山水特色的自然美。營造一個和諧統一又多樣化的生活環境和商業氛圍。雖然有些地方還存在不足,但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大眾審美的提高,這條充滿文藝氣息的街道會越來越美、越來越有味道。
參考文獻:
[1]日本建筑學會編/張軍偉譯,設計師談建筑色彩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版,P230
[2]陳飛虎,彭鵬,建筑色彩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版,p32
[3]孫孝華,色彩心理學,上海三聯書店, 2017版,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