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隆
傳統節日,是目的地極具差異性的文化資源,也被視為旅游開發的極佳切入點。如何讓地方節日升格再造,發展成旅游亮點,吸引外面來的人、城市來的人,讓他們玩有所學又津津有味,又能不損傷或變味其在地性、傳統儀式價值的根本,以及社區維系與動員之功能?至今已舉辦6屆的培田春耕節,在一路摸索中積累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到每年的清明前后,就是培田的“大日子”。從2012年開始,“培田春耕節”已經連續辦了五年,今年的第六屆“培田春耕節”也如期而至了。
春耕節原是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習俗,開春時祭祀五谷大仙,祈求來年農事能風調雨順。培田村里的老人們說,以前培田也有春耕開犁祭祀五谷仙的傳統,但是沒有現在這么隆重。2012年,當時正在村里做鄉村建設的福建農林大學老師邱建生向村里的族老吳來星提議,想恢復這種傳統的祭祀方式,再用現代節日手法進行包裝,第一屆的春耕節在學者和本地人的努力下辦起來了。
雖然形式簡單,但星星之火卻可以燎原,春耕節一辦就是六屆。在這六年之間,不少名人、學者、民謠歌手都參與到春耕節中來,辦鄉村音樂會、搞學術沙龍,逐漸地讓“培田春耕節”成了一個名氣響亮的招牌,不光是十里八鄉的鄉民們知道每年這里有個節日,也有不少人會專程從外地來參加春耕節。春耕節逐漸成為了培田最重要的名片之一。
挾著今年培田十三年才輪一次的“入公太”的熱鬧勁兒,今年春耕節熱鬧程度似乎并不遜于往年。按照慣例,具有培田本村特色的方陣巡游、隆重而傳統的祭祀儀式輪番上演,而在春耕節的開幕式上,縣里的幾位重要領導也出席了春耕節開幕式,表示了對這場活動的支持。
既然是節慶,除了祭祀活動本身,“玩”也是一個重要的目的。今年的春耕節主題就是“lou春耕”,“lou”字是培田本地方言玩耍的意思。今年的春耕節圍繞著春耕祭祀設計了一系列活動,春耕節前一晚村里搭起兩個舞臺,辦了兩場村里人和外來者共同參與的文藝晚會;在村口的恩榮牌坊下擺起“千人春耕宴”;還有從農事活動設計出來的親子游戲:“文戲”可以吟詩作對、做燈籠、剪紙、做雕版印刷,而“武戲”則是到泥潭里抓魚、抬扁擔、學打連城拳等等。無論是城市的孩子還是鄉村的孩子,一起在泥地里打滾抓魚的場景也觸動了不少觀者的心。相比嚴肅的祭祀儀式,讓孩子們真實地與這片土地發生連接,或許才是春耕節所傳遞出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吧。
在我們看來,培田春耕節已經是國內不可多得的復興傳統節俗的成功案例,政府的支持,外來團隊的策劃,培田本地村民的積極參與,都是“春耕節”能夠實現的重要因素。但在這些積極的現象背后,我們依然會思考春耕節繼續提升品質的可能性:作為一個被復興的傳統節日,怎樣的方式才是合適的,又如何進一步提升活動的品質?對于培田的村民們來說,他們才是這座村落的主體,當一年一度的熱鬧散去,當村落又重歸尋常與寧靜的時候,如何借助春耕節實現良性的旅游創收,依然是這座古村能否繼續延續活力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做節,就是做文化的再生產
海峽旅游:能否請您談談,小地方如何發展“節慶旅游”?
岳永逸:發展節慶旅游,就是通過當地節慶來進行一種文化的再生產。這些節慶的豐富性、文化性、和觀賞性都是建立在在地化的基礎上的,如果脫離了人情、鄉音、鄉韻來打造傳統節日,那它就不是獨一無二的。對于小地方來說,它先天就具有這些優勢。小地方要發展節慶旅游,就必須深挖地方文化資源,就是所謂的傳統的民風民情。
海峽旅游:在地村民的參與,在一次成功的活動中是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岳永逸:在發展的過程中,核心還應該是當地村民,應該讓他們參與進來,表達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節日的意愿。我們常常看到,在不少地方節慶的開發中,村民被旁落了,僅僅是被外來的力量利用的資源。文化公司來挖掘資源,閑置或者有限度地讓村民參與,進而讓游客來觀賞,這個開發地方節慶的理念是不對的。
當我們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這個節慶就會有了活力,而非一次性的觀賞節日。一旦作為核心的參與者之一,村民參與節慶的積極性就會提高,獲益反而成了次要的問題了。
海峽旅游:年輕人是旅行市場的主力軍,在您看來,傳統節日要如何操辦,才能做到既尊重和還原了傳統,又能吸引現代人和年輕人的參與?
岳永逸:吸引年輕人去看一個他不熟悉的節日,確實是一個悖論。在我們當下的環境下,在年輕的外來者所受的教育中,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依然處于次要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旅游市場的開發宣傳就要通過媒體來傳播,并切實有效地植入教育之中,讓年輕人真正喜歡上中國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本地的年輕人喜愛上家鄉的“土”文化,引以為自豪。從媒介輿論的層面擴大影響,這也會改變年輕人對傳統觀念的變化。
海峽旅游:有哪些節慶和旅游結合得比較好的案例可以分享?
岳永逸:國內在這方面的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多年以來,日本旅游中重要的一塊就是形式多樣的神社祭祀。但是,這些神社祭祀,它不僅僅是一種他者的觀光資源,它還通常是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是年輕人會主動去傳承的文化。我們的旅游開發常常把這一基本的邏輯顛倒了。我們開發的很多節慶,是當地老百姓都不認可的,不但沒有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還時常作為“飛來峰”擾亂老百姓正常的生活。這或者和政府、文化公司的權力比重太大緊密相關。
既要挖掘傳統,又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強調村民參與
海峽旅游:在您的實踐中,通過復興和重新策劃傳統節日,來吸引游客旅游,在您看來是可行的嗎?要怎么做才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endprint
李謙:可行,但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們在西井峪創辦的“村晚市集”“慶豐宴”“正月十五鬧元宵”等活動,是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融入多元的新鮮元素,全力打造傳統和時尚跨界融合的西井峪營銷新品牌。只有深層次了解西井峪特色及文化屬性,才能找到符合市場的潮流嫁接元素,這樣才能在接地氣的同時,被市場認可接受。
海峽旅游:通過傳統節日/民俗,來驅動旅游,在您心中有沒有一個成功案例的標準?
李謙:提升游客的鄉村游體驗感,增加村民的收入,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村容村貌越來越美,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效果。在我們持續為村里的景觀、建筑、基礎配套改造提升的同時,我們也積極主動地將游客群體引入村中,讓游客能夠看到西井峪日新月異的變化,體驗西井峪的風俗文化,最后愛上這份鄉野之美,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海峽旅游:在傳統節慶中,您是如何調動當地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的?如何才能讓當地居民真正受益?
李謙:比如“村晚市集”活動,村民無疑是活動的主人翁。我們作為新下鄉青年,則要號召村民一起來挖掘復興村內的傳統產業,通過產品深加工、提升產品品質、包裝等途徑和手段,打造西井峪的專屬產品。提供村晚市集這樣的營銷展示平臺,讓村民成為市集攤主,帶來西井峪物產及產品走到臺前,走出西井峪,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使用,在整個過程中真正受益的是村民,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傳統節日要“設計”
海峽旅游:作為本次春耕節的主策劃方,如果做一次復盤,您認為好的地方在于哪里,哪些地方還有遺憾?
車明陽:我們結合了培田本地文化的整體策劃和創意,在主題上我們用了代表快樂玩耍的“lou”這個字,符合我們對于春耕節的品牌定位;此外,我們對耕讀文化做了推陳出新的設計,打造了“文武廟會”這樣具有互動性、競技性、趣味性的活動。同時也加入了千人春耕宴、春耕頌大型的活動。通過春耕宴,我們特別有社區的溫暖和融入感;春耕頌上,我們搭建了一個不錯的平臺,讓村民能有展示當地文化的平臺,我也為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感到驕傲和自豪。
培田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目前還不夠有市場號召力,我們在整體對接市場的時候也沒有特別多經驗,所以游客的接待情況還是有待提升的。
海峽旅游:在這一次的嘗試過后,如果您還有機會再策劃春耕節,您會怎么做,讓這個活動可以辦得更好?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關注?
車明陽:從策劃到最后落地不到一個月時間,還是很倉促的,我們希望在將來的一年時間內,讓培田的旅游活動體驗不斷常態化,也希望明年有更多“鄉村眾創”的團隊一起來參與,才能讓春耕節的內容更豐富。
海峽旅游:在春耕節中,有政府的力量,也有村民和外來團隊的力量,這幾方力量應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讓春耕節辦得更好?
車明陽:春耕節的定位屬于“民辦公助”,這個品牌屬于培田,政府提供資金支持,我們通過外部力量來培育本地村民的力量。我們希望在今后的旅游發展中通過不斷對村莊的培力,讓村民的參與更深更廣,最后能夠獨立舉辦春耕節,我們也想把它當作培田深化旅游發展和提升的一劑良藥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