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把肚臍及其周圍稱為“臍腹”,肚臍兩側稱為“少腹”,肚臍以下稱為“小腹”,肚臍以上稱為“脘腹”。經常用不同的按摩方法按摩腹部,能夠達到緩解便秘、疏肝理氣等功效。
揉臍腹
動作:“揉法”是用指腹或手掌,緊貼身體某一部位做回動按摩。揉臍腹時,兩掌相疊,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按揉。速度要柔緩,用力要均勻。
功效:可以增加腹腔壓力,刺激直腸神經,促進糞便排出,有減輕便秘的功效。
揉腹側
動作:第一步,用兩手掌大魚際側面,沿乳根來回摩擦,速度稍快,大約3次每秒,感覺該區域微微發熱為好;第二步,用手掌在兩側腹部順時針按揉,速度要柔緩,約做30次,感到腹部兩側溫暖舒適;第三步,從兩脅肋部的上方,斜向下推摩到肚臍下方,推摩30次左右,用力深厚。
功效:揉搓兩肋有助于肝經的氣血運行,還能刺激兩肋處的大包穴和章門穴。大包穴在腋窩下6寸(4橫指為3寸),腋中線上;章門穴在側腹部,第12根肋骨的上方。揉搓這兩個穴位有利于健脾理氣、舒肝解郁、調和肝膽脾胃等。
推少腹
動作:“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沿一定方向往返推移的按摩手法。推少腹時,兩掌從兩肋乳根處開始,從上到下推向小腹,掌根用力,反復推摩。
功效:兩脅是肝氣容易郁結的地方,經常推摩少腹可疏肝理氣,解決情緒問題導致的消化不良。
摩脘腹
動作:“摩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身體一定部位做環形移動的按摩手法。摩脘腹時,兩掌相疊從胸口開始,向小腹摩運。然后兩掌分開,沿腹股溝向兩側摩運,再沿兩肋向上,經乳根到達胸口。按照環形路徑,反復幾十次。可搭配腹式呼吸,即向上按摩時,順勢吸氣;向下按摩時,順勢呼氣。呼吸以不憋、不喘為度。
功效:按摩時,正好可以刺激到中脘穴。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或者肚臍上方4寸的位置。中脘穴具有健胃消食、疏肝養胃的作用,胃不好的人可常按。常練習腹式呼吸,能減輕慢阻肺癥狀。
不適合揉腹的人群
過飽或者饑餓時,妊娠及經期婦女,皮膚病患者,腹腔內有腫瘤、感染或有出血病癥的人群。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梗阻、闌尾炎等原因出現的疼痛,揉肚子反而會加重病情,這類患者忌揉腹,且應及時就醫。揉腹會讓腹部壓力增大,剛做手術后的患者最好也不要輕易嘗試。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