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萍
?
我國健身產業區域化現狀差異研究
南 萍
本研究以我國健身產業區域化現狀差異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數據統計法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健身產業進行調查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三個區域的健身產業現狀由東到西依次呈現遞減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區域的先天條件和綜合條件導致。并根據區域現狀提出以下四點對策與建議:落實政策導向,均衡產業資源;明確產業定位,實現產業互助;合理規劃區域資源,打造地區特色項目;積極宣傳,推進文化建設。
健身產業;區域化差異;現狀;對策
健身產業作為體育服務業的組成部分,具有傳播健康、惠及大眾的特質,是體育服務業服務大眾健康的支柱產業。《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加快發展體育服務業,并促進經濟轉型升級”1,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健身產業結合“互聯網+”技術開發的各類APP軟件更是為大眾提供了便捷、實用的健身服務。國家體育總局表示,在“十三五”期間,將全民健身工作作為國家戰略的主線,并充分發揮全民健身的核心功能和價值。本研究根據我國實際現狀,對當下我國健身產業的區域性現狀差異進行專題分析。
1.1 健身產業區域現狀
1.1.1 東部地區健身產業現狀
我國東部地區包括10個省市,“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經濟發展始終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成為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 集中了國家經濟總量絕大部分份額,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2。堅實的經濟基礎充當了推動各行業高效、穩定發展的催化劑,體育產業同樣因為經濟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而迎來了黃金時期,尤其在東部地區快速崛起,充分展現了中國體育的經濟潛力。體育服務業作為體育產業重要環節,所占比重在全國不同區域的也不盡相同。有研究指出: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全國平均水平是20%左右,東部省份一般在30%以上,中部省份基本在全國平均水平,西部省份大多為10%左右3。表明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水平呈正相關關系,體育產業可利用經濟水平的帶動,合理地打造多元化發展模式,發揮主導產業的潛力優勢,提升整個行業的結構空間。健身產業是體育服務業的重點領域,是發揮體育功能服務大眾健康最直接地反映。如今,人們物質生活和消費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對注重自身健康的意識在不斷加強,尤其是生活在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們,健康意識促使他們放下忙碌,走向運動場、走進健身房,大量的人群涌向了運動場和健身房,自然對健身行業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針對東部地區個別省市的健身產業做了詳細的調查,得到下表:

表1 東部部分省份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
表1統計顯示:第一,東部地區的一線省市在健身產業的開展方面起步較早;第二,經營規模較大,形成了多加連鎖店并存的格局;第三,經營方式靈活,能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運營方案;第四,經營項目多樣,涉及了傳統健身項目和特色健身項目,能惠及大多數人的健身需求。
健身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健身俱樂部的廣泛興起,為許多從事體育工作人群或學習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提供了可觀的就業崗位,及保障了人才戰略工程的建設,又實現了健身產業供需結構的平衡。參考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數據,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方面的就業人數如下表:

表2 東部地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城鎮就業人員數(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2統計結果得出,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方面的就業人數從2010-2014年,五年間7個省市的就業人數都有顯著提高,尤其北京、江蘇、廣東在這五年間的增長都為2.1萬人,較平均水平高出0.8萬人,足以說明健身產業在我國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較快,吸納就業人數較多,且已初具規模。
1.1.2 中部地區健身產業現狀
我國中部地區人口大省相對較多,生活區域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經濟水平較東部地區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也較東部地區低,因此,對體育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同樣較低。本研究選取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對三省目前健身俱樂部的經營現狀進行調查,得到下表:

表3 中部部分省份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
從表3統計分析,目前三省經營的健身俱樂部數量比例較東部地區有所降低,且經營面積略小、層次不齊,最小的經營面積為300左右,最大的達到6300;從人口占有比例分析,很難滿足大眾健身需求;從消費項目看,經營體育項目種類較少、特色不突出,難以把握消費者心理;從收費標準看,年卡最低為850元,最高為3500元,整體較東部地區低,雖然能吸引消費者關注,但對整體體育產業增加值的貢獻較少。
中部地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在2010-2014年間能吸收的就業人數統計如下:

表4 中部地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城鎮就業人員數(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4對中部地區6個省份就業人數分析得出,由于經濟水平和消費能力較東部地區偏低,對體育產業增加值的貢獻率也較低,導致相關領域吸納的就業人數也有所降低。五年間中部地區6省中就業人數增長最快的湖南省也僅增加了0.7萬人,較東部地區增加做多的三省相差1.4萬人,平均增長人數更是相差3.9萬人。
1.1.3 西部地區健身產業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復雜多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育產業結構發展仍遠落后于中東部體育產業發達地區4。我國西部地區涵蓋了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占國土面積56%,是我國四個地區占地最大區域,這里疆域廣闊,但人口相對稀少,僅占全國人口不到23%,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天然劣勢導致西部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均GDP也僅維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溫飽無法得以保障時,精神享受和額外消費又從何談起。因此,在對我國西部地區健身產業俱樂部經營現狀調查后,得到下表:

表5 西部部分省份健身俱樂部經營現狀
表5統計顯示,所選的三個目標省份中四川省目前經營的健身俱樂部數量最多,為1306個,但與東部廣東省的4007個和中部河南省的2512個相比還相差甚遠;經營面積層次不齊、落差較大,最小200左右,最大6120;收費標準由于西部經濟條件的特殊性,較東部、中部偏低,但總體符合實際情況;健身項目涉及種類不多,但根據地域的特殊性獨居當地特色。
根據對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統計,中部地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在2010-2014年間能吸收的就業人數統計如下:

表6 西部地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城鎮就業人員數(萬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表6統計顯示,西部地區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方面吸納就業人數的能力尚不足, 6個省份中吸納就業人數做多、五年間增長速度最快的四川省也僅達到6.3萬人和1.9萬人,與東部和中部相比差距明顯,甚至甘肅省和陜西省五年間的增長數為-0.3萬人和-0.1萬人,其他省份雖有增長,但幅度較小,難以平衡供需結構。
2.1 先天條件的差異
從歷史角度分析,我國東部地區是自人類出現后最先選擇生存和繁衍的地區之一,人類的活動能創造經濟價值,而體育的因素也因人類活動的頻繁逐漸顯現,日常的勞作和狩獵便成了現代體育的雛形。之后人類的生活痕跡根據氣候環境和地勢地形逐步向西推進,體育的因素也隨著人類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這一現象延伸至體育產業領域分析,體育產業從西方傳入我國,西方自然走在前面并相對發達,傳入我國后首先在東部地區流行,而后相繼傳到中部和西部,因此,從先天條件來看,東、中、西體育產業遞減的態勢顯而易見。
2.2 綜合條件的差異
“體育產業是相關因素綜合產生作用的結果”5,綜合條件設計到政策導向、產業定位、經濟理論、文化基礎、消費能力、消費意識等方面問題。“體育產業的投入仍存在區域的差異和城鄉差異”6,產業的發展依附于政策的導向制定實施計劃,國家層面雖然積極推進、擴大體育產業覆蓋面,努力實現各區域產業均衡發展,但區域化經濟基礎和經濟理論的差異注定了均衡局面周期的不確定性。另外各區域對體育產業定位也是根據自身條件而不盡相同,尤其表現在體育消費能力和消費意識方面,西部地區的體育消費就明顯反映了產業定位應清晰、明確,以提高城市化經濟效率為產業發展基礎。
3.1 落實政策導向,均衡產業資源
國家層面在不斷擴大對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區的扶持力度,產業相對落后地區應緊緊依附政策導向,合理利用區域經濟建設規劃,完成產業經濟轉型;同時,均衡各區域產業優勢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以點帶面的跨越。
3.2 明確產業定位,實現產業互助
各區域根據自身優勢和弊端,明確區域健身產業的定位標準,制定符合區域經濟和區域文化的消費項目,并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關聯產業優勢互助,體現“互聯網+”時代跨產業合作潛力。
3.3 合理規劃區域資源,打造地區特色項目
區域資源是發展產業的基礎條件,健身產業也應圍繞資源的優勢合理規劃,積極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健身項目。
3.4 積極宣傳,推進文化建設
新時期將文化建設作為宣傳城市的名片,挖掘地域文化底蘊,宣傳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樹立城市的對外形象,還能增強大眾民族自豪感,積極投身于區域文化建設事業。
第一,針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健身產業的現狀展開調查和分析,得出目前我國體育健身產業中健身俱樂部的數量、經營面積、收費標準和健身項目都不盡相同,從東部到西部依次呈現遞減趨勢。
第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關于目標省市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方面吸納就業人數現狀分析得出:這三項指標在我國總體吸納的就業人數不多,并且也呈現出由東到西依次遞減趨勢。
第三,根據研究得出,造成健身產業產生區域性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區域先天條件和綜合條件導致。
第四,針對區域差異提出四點對策與建議:落實政策導向,均衡產業資源;明確產業定位,實現產業互助;合理規劃區域資源,打造地區特色項目;積極宣傳,推進文化建設。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 林昌華.我國東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效率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24):124-126.
[3] 孫素玲,臧云輝.我國體育服務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11,6(27):500-504.
[4] 王俊峰,李寧. 基于區域“增長極”理論的我國西部城市體育產業發展戰略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07,4(36):45-47.
[5] 楊強.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與重構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15( 7):3-9.
[6] 徐飛.我國各省份體育支出空間效應β收斂研究[J],體育科學2015(12):21-27.
Research on Fitness Industry Regionalization Difference in China
Nan Ping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data statistics, the paper conducts the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itness industry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t shows that, from east to we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tness industry presents decline trend in turn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congenital conditions and general conditions. Four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nsequently: to be police-oriented and balance the industrial resources; to position the industry clearly and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in relevant industries; to carry out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build the regional feature project; to promote publicity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tness industry; regional difference;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甘肅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1609ZCRA012)
南萍(1979-),女,甘肅定西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體育教學部,甘肅 蘭州 73010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ongqiao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101,Gansu,China.
G812.4
A
1005-0256(2017)05-0007-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