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誠
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莫言談到他的出神入化的寫作境界時,說:是小說寫我,不是我寫小說。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像狗一樣在他身后叫喚著。這種寫作狀態很有意味,實際上作者與作品融為一體,因而“飽嘗大權在握的幸福”。
這一境界和狀態使我想到古人的一句話:“文武同道”,進一步我則聯想到太極拳的境界。先前有拳家認為應是“拳練我”,不是我練拳(比如祝大彤先生),另有不少拳家提出“被動練拳”的概念,我想就此“拳練我”及“被動練拳”談點體悟。
所謂“拳練我”、“被動練拳”是改變習慣性思維與動作順序,將“我為先”、“我練拳”放在后面,把拳的要求、要旨放在首要位置,不要主觀武斷、臆測自主、偏執己見,不要由習慣思維、動作方式所支配而丟了太極拳的靈髓神魂。“拳練我”并非“不要我”、排斥我,“被動練拳”也并非完全不要主動。而是我與拳辯證統一,主動與被動和諧一致,此二者相依相存,相轉相換。
“拳練我”的要素是對拳的特性、本質的認識與尊重。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是心意導行、天人合一、陰陽相濟、動靜互寓、開合互含、虛實互轉、正反相合、上下相照、左右相隨、前后相和,以及腰脊主宰、丹田核心、臍輪轉圈、丹田磨氣、呼吸配合、氣運四梢、循經合脈、內氣游走、返觀內聽、自凈其意等。盡管表達方式千差萬別,但實質上不外乎上述十余條,條條互融互通。按上述要求來練我之思維與習慣,則必定行之小效、中效、大效,只按平日的思維習慣與動作方式去“我練拳”則必顛倒迷惑形成少效、微效、無效。
“被動練拳”比“拳練我”更深一層,拳者處于靜中我動、動中我靜中,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不張揚,不狂狷,不囂張,不騷動,不浮躁,不心焦,不意亂,心態平和,心地寧靜,動作沉穩,呼吸順暢,如海不求揚波自揚波,云不求翻滾自游走,非常自然自在。試想,云與海,它們有揚波翻滾的意愿和追求嗎?沒有,但它們的確可以掀天揭浪,可以翻騰滾動,原因何在?被風而動!
舉一個式子說明。比如我們練簡式“白鶴亮翅”,在明確這個式子“四轉”(肩肘胯膝)的基本要求后,欲體現“拳練我”、“被動練拳”,就得在過渡中轉換,跟步抱內勁,旋腕而轉胯,拔腰而展翅,松沉而亮翅,一氣而貫穿。在這一流程中,從心法言臍輪轉圈、丹田磨氣、腰脊主宰、心意統攝,待十分熟練后,則這些全趨于“無”,在無為中有為、無意中用意,氣血與經脈、神經都得到了訓練,這便是“拳練我”、“被動練拳”。其精髓神魂,其意趣味道,非進入境界者不可言喻。 (編輯/劉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