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省農委堅持“四個圍繞”、加快“四個轉變”,綜合施策、多點發力,促進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總產1211.7億斤,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發揮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作用;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增幅6%左右,實現與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同步。黑龍江省農村工作不再單一抓生產而是更加注重經營管理;農民市場經營意識增強,由靠糧增收轉向多元創業,由生產型向經營型全面發展;農業組織方式發生新的變化,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加快推進。
一是圍繞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突出抓好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種植結構調整戰略,糧食生產實現“一減七增”,玉米面積比上年調減1922萬畝。突出調整品種品質結構,水稻優質和優質高蛋白食用型大豆播種面積大幅增加。建成“互聯網+”高標準綠色有機種植示范基地1170個,引領綠色有機食品擴面提標,全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面積7400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3。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400萬畝,同比增長11.1%。通過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增加總收入49.1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72元,減少了因種植玉米減收的負向拉動影響。
二是圍繞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突出抓好三大體系,加快推進傳統種植業向種加銷深度融合轉變。扶持13個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縣(帶)建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著力促進“農頭工尾”、“糧頭食尾”一體升級。加快推進農機化、科技化、良種化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全省以村為基本單元復合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9萬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全面鋪開,開展省級和市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達到27個,國家級試點縣方正縣67個行政村已有64個村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組織。創新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農村合作金融公司和農業租賃金融公司試點,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等信貸創新產品。在全國率先推出“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探索出“有災理賠、無災有獎、利潤分紅”的新機制。與此同時,涉農資金整合、玉米收儲制度、大豆目標價格等其他改革扎實推進。
三是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和農民創業,加快推進農民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編制了省縣兩級產業扶貧規劃,在貧困地區建設特色種植基地61個,面積720萬畝,確立4068個“一村一品”扶貧項目。扶持全省20個國家級貧困縣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初步形成了優勢主導產業引領、新型主體帶動等一批產業扶貧模式。編印了《農民創業政策指導目錄》,印發了《農民創業100例》,開辦了“新農人創業經”電視專欄。與此同時,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加快。全省投入92.6億元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建示范村文明戶比重超過60%,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6%。
四是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突出抓好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頒布實施《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制定了《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技術指導意見》,落實有機肥提質增效示范221個點次。深入實施農業“三減”行動,完成農業“三減”高標準示范面積1240萬畝。在18個縣(市、區)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在11個縣實施循環農業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在8個縣開展秸稈造肥還田項目。推動農畜結合、種養循環、綠色發展,探索轉化利用畜禽糞便,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在綠色食品營銷上,舉辦了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農民合作社賣糧大會、大米大豆(上海、廣州)宣傳推介會,推出“北大荒”、“黑森”、“寒地黑土”等一批區域性公共品牌。黑龍江大米網上線運營,全省農業電商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推出水稻、大豆、雜糧等18個基地開展眾籌,帶動全省眾籌收入30多億元。組織55家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示范基地與28所院校大學生實現對接。
(來源:黑龍江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