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的合理利用就是依據草地植物生物學、生態學原理,通過科學的草畜配套、利用制度和草地培育等,建立起一套綜合的經營草地制度。也可以說,草原的合理利用就是保護—建設—利用草地的系統工程。草原合理利用是確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促進草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本文就以草原合理利用的原則和管理措施做一探討,觀點拙劣、僅供參考。
關鍵詞:草原合理利用;原則和管理措施
1 草原合理利用的必要性
草原是可再生資源,如能按照自然規律,從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草原的生態環境出發,對草原進行科學利用,將會不斷生產出生產生活資料。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將造成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和堿化。長期以來對草原資源的掠奪式經營,使我國的草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1930萬公頃草原被開墾,9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有的已嚴重退化,完全不能利用。長期的科研和實踐表明,合理放牧利用,是保護草地、防止退化的最有效、最經濟和最實用的措施。草地一旦發生退化,就要花必合理放牧管理多幾倍、十幾倍的努力才能恢復,尤其在干旱草原或荒漠,使退化草地完全恢復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加強草原管理,合理利用草原。
2 草原合理利用原則
2.1 明確草原生產性能,正確進行經營管理
草原生產具有牧草生產和家畜生產兩個過程。因此,在經營草原生產時,一定要把牧草生產和家畜生產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牧草為基礎,家畜為手段,畜產品為目的,全面安排。在保持并提高牧草生產的條件下,爭取獲得量多質優的畜產品。
2.2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草原生產優勢
安排草原生產需要更多地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生產力水平、草原類型和它的組合特點,建立合適的草原畜牧業生產形式,并采取不同程度和內容的農林牧結合方式,有效地利用作物副產品、林木和牧草,進一步提高牧草和家畜的生產。
2.3 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
草原的光、熱、水、土等非生物因素和牧草、家畜、微生物等生物因素,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紐帶,互相聯結、互相依賴、互相制約,共同構成草原生態系統。只有在牧草、家畜和微生物三者之間的關系大體上保持平衡,才能達到草原“生態平衡”。草原生產過程中必須保證能量的輸入和輸出趨于相等。
3 草原合理利用的主要管理措施
3.1 合理的載畜量
草原的載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時期內、一定草原面積上,在不影響草原生產力及保證家畜正常生長發育條件下,所能容納放牧家畜的數量。《草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合理利用草原,不得超過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載畜量;草原載畜量標準由國務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超載放牧給草地和畜牧業帶來許多不良后果:
(1)草地發生退化;
(2)牲畜采食量降低;
(3)家畜的體況變差;
(4)家畜的生產性能降低,每頭家畜的產品產量減少;
(5)導致單位面積畜產品數量減少。
因此,各地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條件,對轄區內的草原資源進行載畜量測定,并規定適宜的載畜量標準。放牧強度是指草原上牲畜利用草原的輕重程度,即采食和踐踏牧草的程度,由放牧牲畜的頭數、放牧時間和牲畜體重三個因素決定,放牧強度有以下4種情況:
(1)過輕。長久不放牧或放牧的牲畜頭數大大低于草原的載畜能力,結果是隔年枯草倒伏、腐爛、雜草叢生。
(2)適當。牲畜放牧頭數與草原的載畜能力相適應。結果是草原植被正常、生產旺盛、無水土流失沖刷現象。
(3)稍重。牲畜放牧頭數略超過草原的載畜能力。結果是草原產量降低,造成水土流失。
(4)超重。放牧牲畜的頭數大大超過草原載畜能力。結果是熟土盡失,母質暴露,優質牧草大量減少,毒草叢生,甚至失去再生能力。
3.2 均衡利用草原
3.2.1 適宜放牧時間
放牧時間應考慮牧草生長的高度和發育階段及草地組成的植物成分,放牧時間過早或過晚,一方面影響草地發育狀況,另一方面影響牧草的飼用性能。不同地區由于氣候條件、植物種類及形成一定草層特性的能力不同,規定一個固定的放牧時期是不可能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3.2.2 劃區輪牧
劃區輪牧是一種科學利用草原的方式,是根據草原生產能力的放牧畜群的需要,將放牧場劃分為若干分區,規定放牧順序、放牧周期和分區放牧時間的放牧方式。為了提高輪牧區中草場的利用率,可采用放牧習性差異較大的不同畜群,依此利用同一草地。如牛群放牧后的牧草再放牧羊群,羔羊放牧后再放牧母羊等。這種更替放牧可提高載畜量5%,甚至提高38%—40%。
3.2.3 合理配置畜群
由于家畜種類不同,其生活條件、采食習性各有差異,因此必須分別組群才能妥善管理。即使同種家畜,由于年齡、性別、強弱的不同,采食習性及管理也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同種家畜也應分群。在不同家畜內亦實行“公母分群”、“大小分群”、“強弱分群”,以便管理和充分合理利用草原。
3.2.4 改變家畜飼養方式
國家提倡在農區、牛農半牧區和有條件的牧區實行牲畜圈養,減少因牲畜過度踐踏草原而導致植被破壞。草原承包經營者應當按照飼養牲畜的種類和數量,調劑、儲備飼草飼料,保證飼草飼料的全年均衡供應;采用青貯和飼草飼料加工等新技術,增加草料貯備能力。
3.3 割草地的合理利用
割草地是指牧區、農區草山草坡、沿海灘涂草地,以及人工、半人工草地中進行割草制干草的生產地段,它是草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理利用割草地首先必須掌握好割草地的刈割時期、刈割高度。一般在草地產量和質量較高時進行刈割,可以取得較大經濟效益。其次要采用合理的刈割制度。割草地的刈割一般都采取輪刈制,即將草地劃分為4~6個割草地段,按照一定的輪刈方案,分別對不同地段進行利用和改良,逐年輪換,根據生產實際中一些地區刈割伏草、秋草和霜黃草的情況,可實行四年四區的輪刈制。
作者簡介:賈順祿(1977.3-),男,甘肅隴西人,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通訊地址:甘肅省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