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芳
管仲在奴隸制社會推行人本思想,君權至上時自己組閣,建立了嚴密的管理系統,教化民眾,選拔人才,擁有強大的管理能力。在今天看來,依然能感受到他當時思想的先進和借鑒意義。
在老子、孔子之前一百多年的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出身貧寒,當過“逃兵”,做聽差被解聘,商場失利生意破產,可后來卻成為宰相,帶領百姓致富,締造了極具戰斗力的軍隊,輔佐齊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偉業。他就是被譽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
孔子評價管仲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諸葛亮在隴中時也自比管仲、樂毅,而時人卻認為他比不上。作為仁者眼中的仁者,智者眼中的智者,管仲究竟具備怎樣的才能呢?讓我們回到兩千七百年前,走進管仲的世界。
明確目標 輔佐桓公實現霸業
西周末年,周王朝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之間征討頻繁,無力抵抗外夷侵略。這時,需要有一個諸侯站出來,通過競爭,成為霸主,平息戰亂。管仲看到了這個需求,他說服齊桓公,確立了稱霸的目標。
古時候的霸,通“伯”,代表一個很有威信、備受尊重和擁護的權威人物。管仲認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推行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全世界的擁護,自然會成為受人尊敬的“霸主”。
分解目標 穩步推進
管仲制訂了一步步推進稱霸目標的計劃:第一年讓管理層政令暢通;第二年使老百姓都能響應管理層號召;第三年開辟土地;第四年獲得糧食豐收;第五年降低農工商稅率;第六年放眼世界;第七年讓內政外交都為我所用;第八年實現優勝,確立權威;第九年霸業終成。
從中可以看出,管仲的理念是先政治、后經濟,先將管理團隊與高層的工作做好,政令暢通,一系列政策才能展開。同時,注重韜光養晦,循序漸進,懂得欲速則不達,不急于迅速稱霸,而是要達到民富國強、內圣外王的境界。
君臣磨合 上下一心
管仲心懷人本思想,倡導不以武力爭霸,不建設正規軍,而采用民兵制,以防引起諸侯間的軍備競賽,消耗國力。但齊桓公血氣方剛,一意孤行發動戰爭,結果大敗。在與魯國停戰結盟時,桓公甚至遭到了魯國大將曹沫的挾持。事后,齊桓公想賴賬并殺了曹沫,管仲奉勸他不可,逞一時之快只會在諸侯間失去信義,最終失去天下的幫助。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勸告,守信的美名傳播開來,吸引不少諸侯國前來依附。
自此,桓公才終于理解了管仲所說的稱霸要從人本開始,開始對管仲言聽計從,甚至允許管仲自己“組閣”,在君權至上的奴隸制社會,搞起了類似于今天的董事長與CEO搭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制度。
尊王攘夷 天下會盟
當齊國出現國富民強、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后,齊桓公認為可以會盟各路諸侯。管仲卻說,雖然周王室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建議桓公“尊王攘夷”,豎起擁戴周天子、聯合諸侯國共同抵御外侮的正義大旗。在尊王攘夷的政策指導下,桓公共舉行了大小九次會盟。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桓公霸業達到頂峰。
科學設計 降低管理難度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除了提升管理水平外,還可以降低管理難度,而這比倚仗某個人的管理能力更有保障。一個系統的效率上限是由結構決定的,管仲為齊國設計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社會結構。
士農工商 定業分居
管仲將齊國的行業結構設計為“士農工商、定業分居”,要求子承父業,同行業聚居。這有四方面好處:第一,更有利于行業的穩定,每一個行業都會后繼有人;第二,利于傳承;第三,產業集中,方便貿易;第四,便于管理,政策容易傳達。
三國五鄙 寓軍于政
在齊國之前,國家的管理主要采取分封制,管仲認為這種制度不利于長治久安,從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將首都的城區分成三個區,將農村分為五個省,并設計了嚴密的管理制度,同時將軍事建設配合到行政體制中(見圖表1),實行點兵制。這種金字塔型的結構,可以避免以前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分裂、孤立,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雛形。
這堪稱最早的項目管理思路。平常,民兵與農民沒有太大區別,而戰事一起,即接到項目;確定主帥,即任命項目經理;用點兵制聚集兵力,即招募項目組成員,從而拉起一支軍隊,完成打仗的項目目標。
應用管理工具
《管子》中說:“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事情簡化可以使更多的人都能完成,而工具的應用能促進這一效果的實現,管理過程中也不例外。
舊法升級
制造管理工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公時期,《周禮》既是官制,更是管理工具,諸侯根據《周禮》,無需自己多么英明偉大,也能較好地治理諸侯國。幾百年后,管仲對《周禮》進行了升級,使之適合當時的社會特點,更加細致與科學,也更為制度化、流程化、標準化。
標準化管理
對于專項管理部門,管仲也有一套標準,并滲透到各級行政體系,比如詳細規定了驛站接待外國來賓的流程與標準。這種標準化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同化與復制功能,在齊國開疆辟土之后,能夠迅速在新的土地上,改造民眾的思想意識及工作習慣,培養合格的齊國公民。
依法治國 高效執行
良好的法律系統也可以讓工作變簡單。管仲大力推行法治,認為法應覆蓋禮樂仁義,并且“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他也因此被一些學者視為法家先驅。
加強監察督導
現代人都知道,員工不會做你所希望做的,而只會做要檢查的工作。管仲也深諳于此,建立了完善的司法監察系統,設立了大諫官、五橫、吏嗇夫等各級監察崗位,以及接待來訪人員的“嘖室”,還有遵循細致嚴格的巡視標準的“巡視組”。
令行禁止
令行禁止是執行到位的表現。管仲制定了虧令、益令、不行令、不從令、留令五種死罪,即執行不到位、執行過了頭、不執行、不服從、扣押政令文件(包括政令沒有傳達完畢就回家休息),用這樣比較嚴酷的方式,保證政令暢通。
教化民眾 訓練軍隊
管仲追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訓”效果,倡導以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教訓成俗”,并寓教于農,訓練民兵。此舉讓齊國百姓大多具備生產生活的基本技能,并能在戰時保家衛國。
推行禮義廉恥
管仲認為“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并大力推行,對于齊桓公也不例外。葵丘會盟時,周天子派宰孔送來了祭祀用的胙肉,并囑咐齊桓公可以不用跪拜迎接。齊桓公自覺勞苦功高,受到周天子的認可與尊重也是應當的。而管仲卻認為仍然應行跪拜之禮,否則會在國家間樹立反面形象,讓大家覺得可以冒犯周天子。最后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再一次在盟國間收獲了美名。
三種“教訓”方式
管仲主張對民眾實施“教訓”,可以說是古代的教育培訓。首先,用結構化的“教訓”方式,建立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德、義、禮、法、權,并輔以專業的知識技能培訓,使人們具備干好某一件事情的基本心態和技能。
其次,流程化培訓,將需要訓練的東西放在工作流程中,一邊干一邊學,推行師徒制。如在《管子·弟子職》中,管仲甚至詳細規定了學堂里學生掃地的規則,從而讓學生們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章法、流程和標準。
最后,注重環境對人心態、素質的影響,采取定業分居的管理方式,強化環境對人的熏陶作用。
訓練民兵
齊國沒有正規軍,雖說節省了軍費、加強了盟國互信,但如何尊王攘夷并保證國民安全呢?這要得益于“平戰一體”模式,讓農民在勞動的時候,動作稍加變形,就同時訓練了軍事本領。并且,每年在春秋農忙之后,國家會組織兩次軍事演習,訓練隊形與接受號令。更為重要的是,1個伍里的5個人,同時也是1個軌里的鄰居,甚至是親戚,他們彼此更熟悉、更默契,也更有感情。管仲運用了感情紐帶,極大地增加了部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知識傳承與萃取
管仲推行定業分居,認為這有利于知識的傳承,因為“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家傳的技藝,耳濡目染者更容易學會。
對于民間具有高超的農業、畜牧、醫學等十二類專業技術的人才,管仲除了物質獎勵外,還讓類似“國家檔案館”的機構找到這些人,采訪他們的工作經驗并記錄存檔,接近于今天的知識沉淀與管理。
廣納人才 知人善用
齊桓公憂心忡忡地問管仲,自己貪玩、好酒色,是否會影響稱霸。管仲說,這些還不至于動搖根本,而如果“不知賢”“知賢而不用”“用而不任”“任而復以小人參之”,則真的是會毀了霸業。桓公在管仲的影響下,求賢若渴,采取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
人才“三選制”
第一步是鄉選,各位鄉長推薦自己鄉里的人才;第二步是試用,由試用單位撰寫評價;第三步是選擇優秀的人才去齊桓公那里殿試,齊桓公認可后,可安排至對應的崗位上工作。
如果推選出的人才將來表現優異,推薦人將享有獎勵,以此激發基層官員舉薦人才的熱情。三選制在管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三選制由于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只有在領導者卓越、管理體系科學的組織中才可使用,否則可能會變味兒。
為了吸引整個華夏地區的人才,管仲讓人在齊桓公的院子里綁了很多草把,當有優秀人才前來應聘時,就將草把點著,行“庭燎之禮”,表示歡迎。此舉一出,令各地人才感覺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紛紛涌入齊國。
任人唯賢
管仲提出組閣后,根據人員的不同才能,確定了各部“部長”人選。而這些人選里卻沒有一直支持與照顧管仲并大力引薦他的鮑叔牙。不僅如此,管仲病重時,也拒絕了齊桓公的由鮑叔牙接任宰相的提議,他認為鮑叔牙的確是個君子,但不是宰相之才。
以人為本 激發民眾積極性
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管仲說,貴天。“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深度論證了以民為天的道理。
從民四欲
管仲反向思考百姓深惡痛絕之事,從而知道應該為百姓做些什么:“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讓百姓快樂、富有、有安全感、能發展。
疏導人性
與孔子的思想相比(見圖表2),管子運用多種社會手段,回應人性當中的不同表現。對于仁義,采用精神與物質雙管齊下的激勵方式;對于非善非惡的部分,不僅承認、尊重,更加以利用,以促進生產力的提升;同時用法律來懲治惡行。二者相比,孔子是一位萬世師表的教育家,而管子則是一位管理者。
富民強國
管仲采取了很多惠民的政策,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激發民眾的積極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地衰征 農民的稅收是國庫的重要來源,管仲按照土地品相不同、面積大小收稅,并實行良薄換算,大大激發齊國人的創造力與積極性,老百姓都去發揮自己最擅長的本領。
官山海 國家專營鐵和鹽,保證基本的需求不會出現混亂。
弛關 進出海關的貨物只記錄數量而不征稅,類似于最早的“自由貿易區”。
管仲在奴隸制社會推行人本思想,君權至上時自己組閣,建立了嚴密的管理系統,教化民眾,選拔人才,擁有強大的管理能力。在今天看來,依然能感受到他當時思想的先進,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文根據李任飛教授在中國大學MOOC上“中華名相之管仲管理思想”一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