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森
摘要:播州區共建設各類農業園區17個,遍布11個鎮。其中有楓香蔬菜現代高效農業園區、遵義(臺灣)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博覽園等省級農業園區7個,均被列為省“5個100工程”調度項目;有遵義花香·龍泉生態園、池坪生態產業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民主藍精靈生態農業產業園等市、縣級農業園區10個。17個農業園區計劃總投資62.2億元,目前累計完成投資40.2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64%。其中2016年完成投資13.5億元,實現總產值2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解決就業5.9萬人;園區周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450余元,高于全區平均水平50%。播州區農業園區“現代、高效、示范”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關鍵詞:播州區;農業園區;建設
1 取得成效
1.1 農業園區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火車頭”。播州區始終堅持發展現代科技,加強現代裝備,實行現代管理,推動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園區科技貢獻率達80%以上,引領著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楓香九豐蔬菜核心園區充分發揮智能大棚、膜下滴灌等現代裝備作用,辣椒、黃瓜等蔬菜上市早、產量高、效益好,畝產值在6-8萬元,成為農業“321工程”升級的典型樣板。而臺灣博覽園則利用組培苗發展蝴蝶蘭,年銷售量達100萬株,并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館等第三產業。
1.2 農業園區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動機”。播州區以“景區+農戶、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等為模式開展農業園區建設,推動了農村發展,加快了農民增收。“臺灣邨”農業園區解決就業群眾約200人,人均工資2萬元/年以上,并帶動周邊發展農家樂10余家、鄉村旅館5家,月收入近2萬元。楓香蔬菜園區依托“茍壩會議”紅色旅游資源和花茂陶瓷文化等的開發,吸引更多的人員到園區參觀考察,為當地農家樂和鄉村旅館吸引了豐富的客源,截止目前,土壩—花茂—茍壩田園型示范區共有農家樂18家、鄉村旅館57家,帶動群眾增收2.9億元,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吸引2420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就近就業5700余人。
1.3 農業園區已成為培育主導產業的“助推器”。播州區各個園區主導產業各具特色,成為全區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的核心示范區。臺灣博覽園以賞蝴蝶蘭、觀熱帶植物、游美麗鄉村、品臺灣美食來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楓香蔬菜園區將利用智能溫室實施育苗和蔬菜深加工,規劃帶動周邊發展蔬菜5萬畝。樂山園區以花卉苗木為主導,打造花漫樂山,已建成核心園區6000余畝。
1.4 農業園區已成為農旅文一體化的“加速器”。 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的思路,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為總抓手,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通過增加投入、結構調整、設施配套和科技應用,依托產業優勢,突出加工帶動,創建農業品牌,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電商農業、加工農業,推動農旅文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把農業園區變成農業公園,美麗鄉村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成為游客體驗、感知農業的樂土。把設施大棚、種養基地、農業園區、QQ農場、加工廠房變成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展銷車間”,成為引領農民增收的典范、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樣板、干部生產實踐學習的課堂,更成為游客體驗農業、感知農業的樂土。2016年全區農業園區接待游客130萬人次以上。通過“農業大數據+農村電商”,培育20個農村電商主體,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推進一二三產全面升級。
1.5 農業園區已成為龍頭帶動作用的“領頭羊”。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楓香蔬菜園區探索“四模式四平臺”,即圍繞輻射帶動區探索“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遵義蔬菜外貿出口創匯平臺;圍繞核心區探索“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模式,打造依靠龍頭帶領農戶奔小康平臺;探索“公司+直銷店+基地”模式,打造遵義楓香九豐蔬菜直銷平臺;探索“公司+外地經銷商+基地”模式,打造遵義蔬菜“夏季向北”銷售平臺;“四模式四平臺”將構建利益共同體,一方面發揮公司一頭連市場一頭連群眾的龍頭作用,邊建基地,邊做加工,邊搞銷售。一方面發揮村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協調作用,解決公司用工和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問題。
2 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
2.1 存在問題
一是土地資金等瓶頸制約農業園區發展。二是基礎設施滯后影響農業園區發展。
2.2 對策建議
2.2.1 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載體”。
一是努力破解土地難題。園區所在鎮(鄉)要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激勵機制,采取土地租賃、股份合作、土地置換、反租倒包等多種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為資本進行投入,減少企業投資壓力,確保園區發展中的種植用地,努力實現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雙贏”。
二是努力破解融資難題。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大膽改革創新,設立園區建設專項貸款資金,發揮資金的放大效應,千方百計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要協調進一步發揮涉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作用,加大對園區建設的投入,破解融資難題。
2.2.2 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改善農業園區建設“硬環境”。
一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要及時修復已建溝渠、山塘、提灌站、噴(滴)灌設施、管網系統等灌溉系統設施,充分發展揮現有水利設施綜合效益。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必需的高位水池、噴(滴)灌設施、管網系統等建設,努力解決工程性缺水難題,促進農業高效園區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加強園區內機耕道、生產便道等道路建設,努力解決園區建設生產物資運進和產品的運出難題,努力減少園區業主的生產投入。
三是繼續加強供電、通訊、天燃氣等設施的升級改造。
(作者單位: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