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存逵

摘要:翹嘴紅鲌又稱白條、太湖白魚,是一種優質的淡水肉食性魚類,其以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肌間刺少、營養豐富的優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場需求量日趨增長,前景廣闊。
關鍵詞:翹嘴紅鲌;人工孵化試驗;養殖;注意事項
近幾年,我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實施了《翹嘴紅鲌的引進與養殖示范推廣》項目,由湖南資興市引進親本60對,種苗40萬尾,進行人工孵化試驗、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經多方努力,人工孵化取得基本成功,共孵化魚苗300多萬尾,培育大規格種苗40多萬尾,建立了三個養殖示范點,輻射帶動面積1600多畝,發展養殖戶43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現總結介紹如下:
1 翹嘴紅鲌的生態習性
翹嘴紅鲌生性活潑,游動能力強,活動于水體的中上層;屬肉食性,以小型野雜魚、蝦為主要食物,也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和水生植物;性成熟年齡2~3冬齡(雄魚2冬齡,雌魚3冬齡),繁殖期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溫20℃~30℃),卵粘性,在水中漂流孵化;生長較快,自然水域最大個體可達10~15kg,常見個體0.5~1.5kg,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經8~10個月,體長10cm左右的魚種可長成0.5kg的商品魚。
2 人工孵化
2.1 孵化時間:6月~7月,水溫23℃~30℃,最適25℃~28℃。
2.2 親魚挑選:要求個體大、健壯、無傷,性腺發育成熟;具體雌雄鑒別:雄魚頭部和體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不膨大,輕壓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魚頭部和體表腹部光滑,腹部膨大而松軟,兩側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微紅。采用人工授精,雌雄比例4:1。
2.3 注射催產劑: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部位在胸鰭或腹鰭基部,雌魚每千克體重注射絨毛膜激素(HCG)1000IU~2000IU,加促黃體生成激素類似物(LRH-A)5μg~10μg。雄魚劑量減半。一次性注射。催產后的效應時間如下圖:
2.4 人工授精:將催產后的雌雄親魚放入同一池內,弱流水刺激,到效應時間時,起捕檢查,雌雄分養,開始擠卵、擠精、授精,同時加入0.6%~0.7%的生理鹽水或黃泥水攪動脫粘。
2.5 以孵化環道孵化,當水溫24℃~27℃,孵化時間約為24h~36h。出膜后2d~3d,幼苗體鰾形成、能在水中平游時,可帶水出苗,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3 苗種培育
魚苗一般在6月中旬放養,要求池塘水深在80cm左右,密度為8~10萬尾/畝。放苗后的第2天即可開食,用豆漿沿池邊四周均勻潑灑,每天2次,時間在9:00和14:00,20天后增投蠶蛹粉。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深10cm左右。經30天飼養,魚苗體長可達3cm左右,即可分塘進入魚種培育階段。 魚種培育時魚池水深控制在1m以上,放養密度為0.8~1.2萬尾/畝。放養第2天開始投餌,每天每畝喂蠶蛹粉1kg,前期分4次投喂于池塘周邊水面散投;以后逐漸向餌料臺集中,并逐步投喂由魚粉、蠶蛹粉、豆餅粉等配制的粉狀飼料或專用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38%),轉食后每天分上午和下午2次投喂,飼料投喂量主要視天氣變化、魚吃食情況等作相應調整。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堅持每天巡塘和“四定”投餌,注意觀察天氣、水質、魚的攝食活動及生長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通過精心培育,至11月底,魚種體長可達13~15cm以上。
4 成魚養殖
4.1 池塘條件: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面積5~6畝,水深1.5-2米。
4.2 放養前準備:在苗種放養前15天左右,進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化成石灰乳進行全池潑灑,每畝水深10-20厘米用量75-100公斤,主要殺滅潛在病原體和其它敵害生物。待藥性消失后,放養前7天注入新水,每畝施放發酵的有機肥150~200公斤培育餌料生物。
4.3 放養密度:每畝放體長10~15cm的翹嘴紅鲌800~1200尾,體重100g的鰱魚100尾和體重50g的鳙魚20尾左右。選擇晴天投放,放養前用2%食鹽水浸洗 魚種10~15分鐘,防止水霉菌感染受傷部位。
4.4 飼料投喂 :投喂的飼料有三類:①活餌料魚,規格為翹嘴紅鲌魚體長度的1/5~1/3;②不變質的冰鮮魚或鮮魚;③鲌魚專用料或供肉食性魚類食用的全價膨化顆粒料,要求飼料粗蛋白含量達35%~40%,粒徑2~3毫米
4.5 日常管理: 做好水質調控,放養后1個月內將池水深加到正常水位。適時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水體透明度掌握在30cm左右,pH值7~8。平時可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池內配備增氧機,及時開機增氧,改善水質環境。到了8~9月份的高溫季節,需每7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量的20%-30%左右,同時結合利用增氧機增氧,保證溶氧充足。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體活動、水質變化及天氣情況,定期檢查魚的生長情況,及時清除殘餌、死魚、污物等。
4.6 病害防治: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放養時用3%~4%的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鐘,疾病季節每隔20天左右每畝用生石灰5~10公斤化水全池潑灑1次或定期施用光合細菌以調節水質;主要病害以細菌性爛鰓病和寄生蟲病為主,防治細菌性爛鰓病可從4月份開始,每隔半月每立方米水體用二溴海因0.1克或溴氯海因0.2克對水全池潑灑消毒1次;治療時每立方米水體用二溴海因0.3克或溴氯海因0.45克對水全池潑灑,并在每公斤飼料中添加爛鰓靈5克,拌勻投喂,每天2次,連喂3~5天。防治寄生蟲病主要是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質管理工作,5.7.9月殺蟲藥全塘潑灑,殺滅魚體寄蟲。
5 結論
5.1 孵化過程中,由于翹嘴紅鲌性暴,善于跳躍,采用人工受精時極易造成親魚受傷繼而導致死亡,雌魚死亡率在80%以上,雄魚死亡率也有50%以上。
5.2 該品種對水體的含氧量要求極高,極易缺氧。親魚和魚苗在水溫20攝氏度很難運輸,易導致死亡,因而長途運輸應在低溫季節進行,并經過充分鍛煉,對親魚有條件和技術成形最好麻醉運輸。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畜牧獸醫水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