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興
本文圍繞中國三十八年改革帶給我們的啟示這個話題,主要談三個問題:一是改革的內涵,二是中國改革的歷程,三是中國改革的啟示。
1 改革的內涵
1.1 改革的涵義
改革是對組織管理或者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它是一個組織或者社會前進的一種推動力;也可以說,改革是對組織或者社會在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進。正確的改革一定會增加社會前進的正能量或者提供組織發展的新動力。
1.2 中國改革的性質和特點
中國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性質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改革的內容和目標決定的,是不容改變的。只有堅持這一性質,才能不斷實現、維護和發展以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工人、農民及其他普通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現實和長遠利益。
中國所經歷的三十八年改革,主要體現的以下特點:
一是中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二是中國的改革是具有整體規劃的特征
三是中國的改革具有合目的性特征。
2 中國改革的歷程
中國三十八年的改革開放,從總體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試驗階段--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點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關于實踐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教條主義的藩籬,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國改革的興起作了思想準備。
第二階段:以城市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階段--從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
這一時期,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較前一時期有顯著進展,故稱之為全面改革的探索階段。
第三階段:總結經驗、整頓調整階段--從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策到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的發表。
這段歷程,從實踐上看,是整頓調整時期,從理論上看,是總結改革經驗時期,以便確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確保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能夠順利穩妥地向前推進。
第四階段:整體推進,重點攻堅,以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改革階段--從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
第五階段: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本內容的制度創新階段--從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至十八屆三中全會。
這一階段改革開放的突出特點,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的設計和實施,要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特別是以人為本與統籌兼顧的原則。
第六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從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
隨著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的改革開始進入深水期,開始觸及到最敏感的階層利益調整問題。為此,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展開,黨中央通過中央全會的方式,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現現代化兩方面,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綜上所述,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八年的奮力推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應該說改革的理論準備越來越充分,改革思路越來越明確,改革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這就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比較扎實的基礎。
3 中國改革的啟示
3.1 堅持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先導,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就是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從本國實際出發,破除教條,正如鄧小平當年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要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都充分體現了思想解放對于改革的推進的巨大力量。
3.2 以開放帶動改革
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中國改革在某種程度上是由開放帶動的,由于“存量”不能動,“增量”只能靠外部引入,值得慶幸的是與前蘇聯不同,中國有著大量的華人資本,如中國港澳臺及東南亞華僑資本可引入,于是有了特區及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同時也引進了新的規則和制度,進而破除了舊的規則制度。開放使中國走出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了生產要素的組合,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率,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3.3 堅持走漸進性改革的道路
從邊緣改革開始,逐漸向中心推進;從外部改革做起,逐漸啟動內部改革,從局部改革推向全局改革等等,如從農村承包土地改革開始再到城市改革,從沿海地區改革開放起步,逐步推向全國等等,改革、發展和穩定有機地結合起來。
3.4 改革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一九七八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三十八年的歷史,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在推進改革逐步開展順利進行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比如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突破重重阻力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而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中國的進一步改革帶來巨大影響時,又是鄧小平同志及時發布談話,推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也正因為此,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中提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何況決定中國命運關鍵一招的改革大業?習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在落實改革的關鍵時刻,勇于擔當,把改革措施抓實、抓實、再抓實。面對改革深水區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行動來,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全力推進改革之舟乘風破浪,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彼岸。
(作者單位:中共且末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