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盼春
摘要:為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遵義市播州區圍繞“搬哪些人”、“往哪里搬”、“搬了后怎么辦”三個重大問題,緊扣實際探索總結了易地扶貧搬遷的“七個一”新模式,為推動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操作的模式。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七個一;新模式
遵義市播州區是2016年6月撤銷遵義縣設立的新區,轄19個鎮2個民族鄉,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總人口83.79萬人,有農村貧困人口18560戶51714人(不含托管給南部新區的龍坑鎮),約占全區總人口的6%。多年來,播州區一直把貧困群眾的脫貧置于工作首位,尤其是2015年至今,播州區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全力實施大扶貧攻堅戰略行動。為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播圍繞“搬哪些人”、“往哪里搬”、“搬了后怎么辦”三個重大問題,緊扣實際探索總結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模式。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播州區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問題導向,精心打造集中安置點,根據群眾搬遷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精準施策,實踐探索出了“七個一”的搬遷安置工作法,走出了一條讓生活困難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搬遷之路,為推動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分批搬遷、落實幫扶、解決就業、素質提升、感恩教育等方面探索了可復制、可操作的模式。
1 播州區易地扶貧搬遷的“七個一”新模式
城區白龍小區安置點是市級示范點,是播州區堅持問題導向、探索最佳搬遷安置方式的先行先試區,為全區面上搬遷入住總結出了“七個一”模式。
一是建好一個安置小區。選址于交通便捷,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產業配套發展,就業崗位多的地段修建安置小區。
二是規劃一條搬遷漸進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列出城區安置點搬遷安置時間表和作戰圖,將543戶2399人分季度、分批次循序進行安置。
三是張貼一張幫扶連心卡。在搬遷戶家門口張貼一張“干部幫扶連心卡”,將搬遷對象家庭基本情況、遷出地幫扶干部信息、遷入地社區聯系干部信息等印于卡上,便于搬遷入住對象有問題需要咨詢、解決時能及時獲得幫助。
四是配掛一幅故園舊房照片。將搬遷對象原居住房屋的照片和新房照片進行裝裱,將其掛在搬遷戶新居客廳墻上,不僅給搬遷戶留下過去生活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搬遷戶通過今昔生活條件的對比,憶苦思甜感黨恩,勵志思進興家業。
五是落實一個就業崗位。在城區周邊工業、農業企業、建筑工地等共計篩選儲備就業崗位800余個,根據用工單位用工條件,制作宣傳手冊下發到搬遷對象手中進行初步意愿選擇,再組織用工企業和搬遷對象集中舉行供需見面會,搬遷對象根據用工單位提供的工作崗位條件進行面試確定崗位。
六是組織一次愛心幫扶。針對貧困戶家庭家具破舊、生活必需品缺乏,又無力購置的實際,區委、區政府號召企業、各界人士充分發揮社會主扶功能,動員他們為搬遷家庭送溫暖、捐物資,基本為他們配齊生活必需品。
七是開展一系列綜合培訓。采取上夜校、道德講堂等形式對搬遷對象生活行為、衛生習慣和電器使用規范、就業、創業技能等進行統一培訓,同時對搬遷群眾“故土難離”等情緒進行心理疏導,切實提升了搬遷對象的市民意識和創業、就業能力,使其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2 “七個一”模式取得的重要效果
2.1 搬遷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易地搬遷后,貧困群眾不僅告別了以前惡劣的生存環境,而且遠離了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威脅。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資源相對較好的區域,住房由過去的土房危房變成了磚混結構的新居新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以上,用電難、飲水難、出行難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幸福指數大幅攀升。
2.2 搬遷群眾增收渠道得到拓寬
搬遷群眾因交通便利,離城鎮近、致富信息靈、就業機會多,不再依賴原有土地過“靠天吃飯”的日子,而是依托安置點附近的場鎮、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資源,通過發展畜禽養殖、就近務工、商貿運輸等多種渠道,收入實現穩定增加。群眾的思想觀念和市場意識逐步轉變,勞動技能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2.3 遷出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易地搬遷后,貧困群眾從長期形成的“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和傳統的毀林開荒、廣種薄收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的壓力,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通過對遷出地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恢復。
2.4 遷入地城鎮化進程得到加快
通過實施以城鎮化為主的多種安置方式,在集鎮周邊和中心村寨建設安置小區,使偏遠山區群眾向城鎮和村莊集中,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了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從“七個一”新模式中得到的啟示
3.1 要想搬得出,思想工作是前提
易地扶貧搬遷之目的就是幫助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群眾首先從生存環境上解決致貧原因,從而精準脫貧。群眾既是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順利實施并發揮效益的主體。沒有群眾的主動性,易地搬遷將舉步維艱。因此,做好搬遷群眾的思想工作是整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前提。只有通過廣泛深入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搬遷群眾廣泛參與進來,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切實解決群眾提出的問題,才能打消群眾顧慮,避免發生“不想搬的被搬”現象,實現由“要我搬”到“我要搬”。
3.2 要想穩得住,生活保障是基礎
群眾搬進來之后,必然需要考慮如何穩定生活下來的問題。這就需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未雨綢繆解決好搬遷后的就業、就學、就醫等生活相關問題。
3.3 要想能致富,就業創新是新路
在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同時,我們還要為群眾謀劃脫貧致富的新出路。群眾搬遷后,失去了原本靠農業生產來維持基本生活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已經遠遠不能解決當下日趨嚴峻的生活壓力,為此我們就需要針對不同群體提供相應就業形式,幫助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作者單位:中共遵義市播州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