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
摘要:“農民工”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戶籍身份還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明確提出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把農民工問題放在了顯著位置。廣大的農民工作為城鎮化的前沿力量,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面臨突出的問題。
關鍵詞:工會職能;城鎮化發展;農民工權益
1 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工面臨的問題
1.1 義務和權利不對等。農民工生活在城市,根卻在農村;職業上是城市的勞動者,戶籍和身份卻是農民;農民工的就業權、受教育權和受救助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實現;農民工很少能享受到城市住房、醫療衛生服務、職業教育服務、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等國家是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社會對農民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和歧視等等,都賦予農民工“邊緣人”的特征。
1.2 就業領域少,收入低。農民工為城市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滿足了工業化進程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民工從事的基本都是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工資報酬低的工種,農民工的大量進入,填補了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業和服務業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崗位空缺,而且工種存在較強的不穩定性。
1.3 生活條件差、子女受教育難。農民工基本生活條件差,大多居住的是活動板房和租住的民房,居住區域里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安全保障措施較差;而且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難,他們的子女基本都未在工作地接受教育,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開形成“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
2 產生農民工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變化。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相比城市發展速度,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差距仍在不斷加大,大多數農民依靠種地打糧是不能滿足生活需要的,廣大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背井離鄉前往城市某生。
2.2 現行的法律和制度仍存在需要完善之處。其中戶籍制度是影響農民市民化最大障礙。雖然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但絕大多數農民工仍然不能享受戶籍改革政策。戶籍制度將城市居民和外來農民工兩個群體進行了嚴格的區分,這就直接影響了就業崗位的選擇。用工方在制定就業政策時,往往傾斜于選擇具有城市戶口的勞動者。同時城市的教育、養老、醫保等社會保障制度也將農民工作為外來人口對待,農民工享受不到同等的社會待遇。
2.3 有關部門服務職能的發揮還不到位。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的建設,相關部門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就業培訓、子女教育、權益維護、社會保障等問題是由不同的部門各自管理,而各個部門之間缺乏相互的溝通和協調,導致農民工在享受合法權益方面存在“打折扣”的現象。
2.4 農民自身素質較低。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沒有接受過操作技術的培訓,不能適應要求較高的工種,大多數從事的都是臟、苦、累的體力重復勞作,勞動強度大并且報酬較低。同時隨著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城市勞動市場對這方面的用工需求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需要有專業技術的熟練工種,這就導致了農民工的工作越來越不好找。
3 發揮工會職能,維護城鎮化發展中農民工權益的建議
離開農村所擁有的土地,在現代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動經濟迅猛發展的廣大農民工,并沒有完全獲得相應的回報,他們依舊扮演著城市“異鄉人”的角色,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工會的性質和職能決定了其必然擔當起組織、引導、服務農民工、維護農民工權益的工作。
3.1 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工認識到工會的職能作用。一個普遍的事實是,不少農民工在城市打拼多年,幾乎是整日忙著掙錢,養家糊口,缺乏社會組織觀念,找不到可以傾訴和依靠的組織,他們不清楚工會的作用,不明白工會就是農民工的家,沒有形成有困難找工會的氛圍。為此,工會組織應大量宣傳工會的作用,充分利用網站、報刊、宣傳欄等途徑,廣泛宣傳工會組織的性質、職能以及工會工作。同時,開展工會志愿者進社區、進工地活動,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接受現場咨詢、開展工會維權案例宣傳等方式,讓廣大農民工了解工會、信賴工會。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各類典型案例,讓廣大農民工在具體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工會。
3.2 發揮工會作用,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要以非公有制企業農民工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運用三方協商和工資集體談判等手段,切實提高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簽約率和履約率。要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推動預防和解決拖欠工資長效機制的建立。建立農民工維權組織機構,統籌解決好農民工的戶籍管理、社會保險、子女教育、衛生醫療等問題。要堅持以農民工和非公企業員工為重點,開展追討工資、法律服務、法律咨詢、代理仲裁訴訟等維權服務,引導農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訴求,學會依靠組織依法解決問題。構建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設立勞動仲裁庭、勞動監察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法律志愿者隊伍,為農民工維權構建“綠色通道”,從速從快處理農民工維權的案件。
3.3 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技能培訓體系。《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農民工由于文化素質較低,從一開始就缺乏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條件和資本,往往只能選擇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的崗位從事簡單勞動。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除要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外,還要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引導他們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使他們成為既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又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產業工人,增強他們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3.4 加強工會自身建設。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職工群眾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因此工會有著 “橋梁紐帶”和“協調作用”兩個重要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石泉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