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濤
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對中國醫學有不少介紹,說到華佗“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后進行各種手術”。
在記有“麻沸散”之名的《三國志·華佗傳》中,并沒有說明配方,以至現在眾說紛紜。如清人托名所作的《華佗神醫秘傳》中說是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等;還有不少專家根據文獻專門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了分析,大致認為麻沸散主要成分是押不蘆草,即來自印度的曼陀羅花,這是古印度人進行外科手術時常用的麻醉劑,也是蒙汗藥的主要原料。
印度對曼陀羅花的應用極早,約公元前6世紀就已在外科手術中使用。那華佗是如何得知曼陀羅花的呢?史載,華佗早年“游學徐土”。當時徐州恰恰是漢末佛教傳播的重要地區,很多西域高僧為躲避戰亂,從長安、洛陽來到徐州。據《三國志》記載,與華佗同時代的笮融,曾花費巨資在徐州修筑可容納三千人以上讀經的浮屠寺,其舉辦的浴佛會吸引萬人參與。華佗很有可能是從這些佛教徒那里了解到曼陀羅花的麻醉功效。有學者認為,在梵語中,“曼陀羅花”是mandara-puspa,“麻沸”兩個字則分別對應mandara(曼陀羅)和puspa(花)的首音節ma-、pu-。
當然,麻沸散的成分不會僅是曼陀羅花,華佗肯定還加入了其他藥物,才有可能達到《三國志》所說的效果。但由于華佗的書籍早已失傳,華佗的原始配方至今沒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