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薇
職業倦怠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有人譯為“職業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長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不知為什么,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許多教師對工作沒有激情,拖拖拉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老教師盼著退休,過一天是一天。中年教師雖年富力強,卻也整日無精打采。年輕教師雖精力旺盛,但比之老教師,薪水太低,心理頓失平衡,厭煩情緒油然而生。想當初,我初為人師時,是何等的躊躇滿志,想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桃李滿天下。要知道,教師可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啊!是多么榮耀的職業呀!可幾年過去了,我也沒干出什么成績來。慢慢的,失去了棱角,失去了激情。于是,整日被動地去工作,日復一日的重復著昨天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情緒呢?我分析有以下幾種可能。
1)教師的社會地位低。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腰包不硬,說話就底氣不足。盡管社會賦予了教師很多美麗的光環,什么“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這都是空中樓閣,子虛烏有的。一直以來,教師的待遇就就沒高過。工資卡上的工資也拿不全,扣這扣那的,也不知扣的什么,也沒人給解釋,工資被扣了,卻毫無知情權。就因為待遇低,所以教師活得不夠優雅,不夠有底氣,因此在社會上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可以說,教師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2)部分家長不太重視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知道科教興國的道理,但還有部分人認識不到這些。特別是我們農村的家長,他們根本認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就算部分家長認識到了,但他們為了維持生計,整天忙于掙錢,根本無暇管孩子,從不配合學校的工作,這樣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力。教師為了學生,真是付出了很多汗水,但家長卻體會不到教師的辛苦,甚至不領情。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和他們毫無關系。教師的滿腔熱情得不到回應,得不到認可,于是便心灰意冷。長此以往,慢慢的便滋生倦怠情緒。
3)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學校領導為了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制定了相應的量化細則。但是很多細則并不太完善,主要是不太公平。職稱評定這個事可以說牽動了好多人的心,這幾年都沒有一個指標,我們真是望眼欲穿哪!近兩年好不容易有幾個指標,可職稱評定標準卻傷透了很多人的心。為了迎合上級精神,居然實行了投票的方式來產生。無疑,主觀性太強,而我們中國人又太講人情,所以投票選舉就失去了它的公平性。這樣,使一部分優秀教師怨聲載道,從而失去了工作的熱情,職業倦怠情緒油然而生。
4)職業壓力過大。在外人看來,教師職業是很輕松的職業,其實不然。在每一次成績的背后,甚至每一堂課的背后,老師都付出了很多的汗水。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教案等許多教學工作,都使教師疲憊不堪。另外,還要應付上級的各種檢查工作。況且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望值高。面對家長望子成龍的期盼和社會上以升學率論英雄的評判,面對各種考級和評職稱的重負,使許多教師感到心力交瘁。教師對學生不管不行,在管理中稍有不慎,就會惹禍上身。種種原因,許多教師總是消極被動地對待工作,心里越來越反感,對學校工作產生了排斥。
然而,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學會克服教師職業倦怠。那么,如何克服呢?主要還是靠教師自身的努力。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你必須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益求精。雖教無定法,卻也有法。平時多學習,多鉆研,這樣講起課來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管理學生上,多學習教育理論,把教育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只有在教育教學方面提高自己,戰果累累,學生才能由衷地佩服你,家長才能認可你,學校領導才能肯定你。這樣,你才能達到心靈的愉悅。
2)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說真的,教育是一項重復的工作,時間長了難免失去激情,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例如,每天固定時間去操場健身,跑步或者打球,或者是參加體育比賽,長期下去可保持精力充沛。還可以養養花,家里弄幾個盆景,放學后可以給花澆澆水,剪剪枝,五形中,提高了生活情趣。還可以在閑暇時間練練書法,修身養性……愛好多了,就會充滿活力,工作起來也會雷厲風行,職業倦怠業情緒也會煙消云散。
3)要保持樂觀的工作態度。作為教師自身,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試想,一個整天厭煩工作的人怎么會心理健康呢?又怎能不把自己低落的情緒帶給學生呢?又怎能為人師表呢?既然改變不了現實,就改變自己。為了自己,為了學生,為了社會,努力改變自己,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地面對生活,積極努力地工作,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合理釋放情緒,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勵。同時和同事多交流,多溝通,搞好人際關系。多參與學生的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
4)家庭要和睦。常言說,家和萬事興。表面看來,職業倦怠和家庭和睦毫無關系,其實不然。家是避風的港灣,是身心疲憊時歇腳的地方,時養足精神、蓄意待發的起點。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家庭和睦有必然的聯系,所以,夫妻要相敬如賓,要時刻關愛對方。對待父母要溫柔如初,對待孩子要悉心教育、呵護有加。總之,家庭內部要一團和氣,這種和氣愉悅身心,時自己堅實的后備力量。有了這種堅實的后備力量,干什么工作都不在話下,何來職業倦怠一說?
總之,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應努力地工作,不管是為社會,為他人,還是為自己。特別是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老師,肩負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更應調整心態,努力工作。民族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更關系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一定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干,釋放自己的激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最好,成為一個被社會,被家長,被學生認可的好老師。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