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玉+宋繼華
摘 要:黑龍江是一個農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的戰略儲備基地,黑龍江地勢幅員遼闊,有著很大的地域優勢,但是它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自然災害問題,因為黑龍江地勢與地域常常伴隨著自然災害,比如:干旱、洪澇、低溫和病蟲,這些災害給農產品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影響了廣大勞動者的收入,給勞動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所以有關部門想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必須要對黑龍江農產品預警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文對自然災害下黑龍江省農產品應急預警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給予重視。
關鍵詞:自然災害:農產品:應急預警
生產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發展與經濟的繁榮,大工業的興起使得城市人口逐漸從農村邁向城市,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工業化越來越嚴重,全球氣溫變暖,加劇了自然災害的進程,特別是自然災害本來就嚴重的地區,因為長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使得人們對災害不能采取更好的防范措施,各個地區經濟差距逐步加大,因此我們應該對農產品所遇到的自然災害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分析,加大對自然災害農產品與應急預警的投入,讓自然災害來臨之前能夠提出好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自然災害農產品應急預警的客觀必然性
1.自然災害發生日趨嚴峻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的最北端,地處暖溫帶和寒溫帶,屬于濕潤向半干旱區過度的地帶,地勢獨特,屬于災害較多的地區,黑龍江的自然災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他們所特有的地勢影響,所以我們無法對它帶來的自然災害有根本性的解決,只能讓當地部門采取有效的措施,由于黑龍江分布地域比較廣闊,有著幅員遼闊的地勢,環境優美,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工業化越來越嚴重,加速了全球氣溫變暖,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造成了農產品嚴重的損失,黑龍江地區的地域獨特給自然災害的發生帶來了一定的季節性,季節性的災害發生已經讓農產品的生長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自然災害呈現了上升趨勢,逐漸的給黑龍江的農產品勞動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人類的破壞自然災害日益加劇
生產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大工業的興起加快了城市人口逐漸從農村邁向城市,加劇了城市化的進程,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工業化越來越嚴重,全球氣溫的變暖,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展進程,東北地區因為天氣長年寒冷,導致很多農作物都無法在當地進行種植,農產品收入很低,給很多勞動者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所以當地的勞動者不得不對當地地區進行額外的樹木砍伐,以賺取費用,到農產品快收成的季節,勞動者會對農產品使用大量的農藥促使農作物生長,隨著農藥的大量使用,讓一些農藥流失到環境之中,通過蒸發,被空氣中的塵埃吸附住,隨風擴散,造成了大量的大氣污染,環境污染,大氣的污染又會通過水的循環流入到生物圈中,造成水的污染,然后通過人的呼吸作用造成對身體的污染,由此來看環境的污染歸根揭底都是由人們自己所造成的,東北地區常有干旱問題,因為東北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備不完善,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隨之流走,即使有大量的雨水降落也無法使用,在供水不足的情況下又對地下水資源進行挖掘,導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土地荒漠化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對于水資源短缺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也極大的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嚴重問題。
二、黑龍江省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現狀
長期的自然災害對黑龍江的影響深遠,因此黑龍江地區人們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措施加強,黑龍江地區的人們一直都十分重視預警檢測,黑龍江省自然災害預警檢測工作一直都在不斷地發展,在檢測設備和技術手段方面也加大了投資,目前,當地有關部門為了更好的防范自然災害的發生,防止自然災害給勞動者帶來不必要的后果采取了一些措施,目前黑龍江省植保機構有501人,平均每個市、縣不到5人,目前鄉級沒有專職植保人員,二是目前黑龍江省有53個市、縣、完成了有害農產品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的建設,平均擁有辦公室面積和實驗近1000平方米,有健全的觀測場地,基礎設施非常完善,而有的地區與建設面積少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也很缺乏,自然災害的防范機構差別很大。
2.自然災害預警存在的問題
(1)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民眾的防災意識不強,由于我國政府機構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措施不夠強烈,對自然災害防范措施這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很多人對有關知識也缺乏了解,自然災害的不斷發生,導致農產品的災害更加嚴重,因為政府宣傳力度的不夠,所以勞動者也不知道怎么做能夠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嚴重影響了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2)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系統和專業隊伍的水平有待提升。自然災害工作頻繁發生導致農產品的產量下降,從自然災害的情況來看,很多因素是由于自然災害的救助者能力不夠,即使自然災害來臨時會因為很多救助者的能力不足而影響最好的救濟時間,另一方面因為救助者的文化素質不高,因為文化素質水平低所以對關鍵性的知識理論存在很大的缺失,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的嚴重性。自然災害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使我國的自然災害應急系統和專業隊伍的水平不能夠預見自然災害的發生,對病害蟲發生情況的掌握和發生規律的研究工作不能夠很快的得到提升。
三、黑龍江自然災害監測監測應急預警的對策建議
1.充分提高認識,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
自然災害的發生給農產品帶來巨大的影響,對于很多地區來說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最為嚴重,尤其是對農產品的危害,農產品的生命無法因為受到自然災害的發生而繼續,所以為了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提高農產品的收入,人們就應該對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行了解,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當地地區的保護度,多宣傳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防止勞動者從使用農藥的形式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措施,要想讓勞動者對這方面有所重視,就要從實際的行動出發,加大宣傳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讓他們感受到保護環境對農作物的重要性,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讓他們意識到自然災害的發生很多因素還是取決于勞動者自己,讓更多的勞動者參加自然災害的防范,調動市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市民是一切的根源,要轉變他們原有的思想,所以這不僅要靠政府的有關部門還要靠勞動者自己,逐步實現自然災害預警檢測結構的調整,各級政府應高度的重視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人員隊伍的建設和提高勞動者自身的意識,組織實施農產品預警研究工作,對農產品進行調查,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構。
2.充分提高認識,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
加強對自然災害預警檢測工作,保障農產品監測預警及網絡控制體系的有效運營,這對于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權威性、加強對環境規劃監管,協調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布局,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們的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并且起到關鍵的作用,它促使我國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有效遏制自然災害給農產品帶來的損失,有關部門應該對黑龍江省重大自然災害下農產品應急預警研究的規劃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勞動者在生活中能夠合理的按照法律法規運行。對有不合理的地方,應該得到及時的修改,及時完善,我們很多地區都還沒開始實施有關政策,一些相關政策的規定只是口號,并沒有真正的起到實際性的作用,有些地區的城市規劃設計相對落后,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小城鎮,有關部門應該根據各地實情進行科學的合理化規范運行。另一方面農產品應該融入自然環境中,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使城市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均能實現最大化,能夠更好地深入重大自然災害下黑龍江省農產品應急預警研究的理論模式,發展災害預測預警的技術體系。
3.提高對自然災害應急預警認識,調整農業產業化對經營
一直以來,黑龍江的自然災害一直深受廣大人們的重視,特別是近年來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給廣大勞動者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面對這些自然災害問題應該展開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失,這是有關部門的責任,有關部門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及時的提醒人們對自然災害應急預警的認識,能夠及時的對自然災害提出防范措施,引起自然災害的很大原因是我國對農業產業做出不合理的調整,我國農業十分強調系統優化與產業結構調整,我國農業正處于調整產業結構階段,現在的生產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種植、養殖結構而是更加注重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農業生產系統結構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生產系統,如今越來越多的黑龍江人不愿種植農業,他們認為種植農業不僅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與物資而且還要面對很大的自然災害,付出與收入的比例相差很大,所以應該調整優化系統,讓人們能夠合理的安排生態農業,提高產業效率,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要及時的提高人們對應急預警的認識,減少人們因為自然災害預警的缺少足夠認識而帶來更大的損失,提高自然災害應急預警認識,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讓更多人明白提高農產品預警認識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好的效益。無論是發展生態農業還是農業產業化都要強調系統優化結構的調整,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會加快農業產業化升級,能夠更快的的促進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所以我們必須提高重大自然災害下黑龍江省農產品應急預警研究。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充分提高認識,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機制、提高對自然災害應急預警認識,調整農業產業化對經營,讓重大自然災害下黑龍江省農產品應急預警得到有效處理,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給予重視,增強我們對生活環境的親切感,使勞動者能夠收獲到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平,吳俊江,李國良.黑龍江省農業氣象災害防范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1﹙2﹚:62-65.
[2]朱麗娟,吳煥,孟雪靖.黑龍江省農業自然災害及其影響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4﹚:209-211.
[3]蔣仲昌.我國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9.
[4]吳菊.農業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建立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09﹙2﹚:96-98.
[5]崔維,劉士竹.地方政府應急監測預警模式研究--以山東省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為例[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04):46-51.
作者簡介:張美玉(1993.07- ),女,黑龍江省黑河市人,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通訊作者:宋繼華(1978.11- ),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