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彥



從2017年三月下旬開始,國內銀行同業市場拆借利率大幅飆升,其中1個月期限的SHIBOR由年初的3.31%升至3月24日的4.46%,大漲115個基點,超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中國銀行業再度出現“資金荒”。令人不解的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經濟新常態形勢下,銀行業的“資產荒”并未解除,后者表現在銀行業資產收益率的持續下行和存貸款利差的繼續惡化。要理解當前銀行業的資金荒,需要全面分析央行祭出的宏觀審慎評估(MPA)監管體系對銀行業可能的影響,據此,本文結合主要上市銀行年報數據予以研究。
MPA考核體系的主要內容
央行從2016年起對銀行業的監管體系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MPA)體系,其目標是從狹義貸款轉為對廣義信貸的宏觀審慎管理,通過一套評估指標,構建以逆周期調整為核心,據系統重要性程度不同實施差別考核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實現引導金融機構廣義信貸合理增長,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MPA體系包括7大類16項指標: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對機構考核分為A、B、C三檔:資本和杠桿情況類下的資本充足率指標、資產負債情況類下的廣義信貸增速指標任意一項考核不達標將被列入C檔,即為不達標銀行,央行將對其在市場融資等方面予以懲罰;考核得分90分以上的列入A檔,央行在法寶存款準備金利率及公開市場融資方面予以獎勵;60~90的列入B檔,即為合格,不獎不罰(表1)。
根據不同商業銀行系統性重要差異,央行又將商業銀行分為全國性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重要性機構(RSIFIs)和普通機構(CFIs),對不同類型銀行采取不同的監管指標要求和考核方式。
由于MPA評估體系中七個方面對銀行業影響并不相同,以下選取相對重要且帶來一定考核壓力的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四個方面對主要上市銀行年報進行分析。
資本和杠桿情況
根據MPA考核的規定,一家銀行,如果資本和杠桿情況、定價行為中任意一項不達標,或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五項中任意兩項不達標(低于60分),MPA考核結果即為不達標,落入C檔。簡言之,資本和杠桿情況在評估一家銀行MPA是否達標時成為“一票否決”指標之一。由于在資本和杠桿情況中資本充足率占有80%權重,因此,資本充足率成為銀行MPA考核能否達標的關鍵。
MPA體系中的資本充足率評價標準,是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與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C)之差,當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高于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C*)時,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考核為滿分(80分);當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低于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但差額不超過4個百分點(C*-C≤4%)時,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考核為合格(48~80分);當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低于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超過4個百分點(C*-C>4%)時,則銀行資本充足率考核為不達標(0分)。
由于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已經是銀行業監管中相當成熟的指標,因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計量成為銀行資本充足率考核達標與否的新關鍵。
根據MPA體系的規定,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結構性參數α×(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8%+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1%+儲備資本2.5%+逆周期資本緩沖),其中,逆周期資本緩沖=max{βi×[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0},βi為結構性參數。結合2017年的目標GDP增速和目標CPI,C*公式簡化為:
C*=α×(11.5%+ max{βi×[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9.5%],0})
結合2016年主要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數據,我們對各家銀行對應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上限、廣義信貸增速上限進行測算,并結合2016年銀行的資產增速進行比較分析(表2)。
表2顯示,銀行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隨著其廣義信貸增速上升而增加,即銀行廣義信貸增速每超過“目標GDP增速+目標CPI”1個百分點,對資本充足率要求會增加0.4~0.8個百分點,主要上市銀行中,廣義信貸增速最高的是民生銀行,高達34.65%,其對應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0.56%(βi=0.4)和30.62%(βi=0.8),遠高于其11.76%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廣義信貸增速最低的是工商銀行,僅為9.03%,對應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 2 . 7 9 % ( β i = 0 . 4 ) 和14.08%(βi=0.8),低于其14.94%的資本充足率。
從資本充足率考核結果看,在βi=0.4的情況下,工農中建四大行和招商五家銀行考核為滿分,交行、興業、中信和浦發四家銀行考核為達標,華夏、平安、民生和光大考核為不合格(依2016年數據測算)。
在βi=0.4的情況下,建行、工行和中行資本充足率考核仍為滿分,交行、招商、農行、興業、中信考核為達標,華夏、平安、民生和光大考核為不合格。
簡言之,那些資產增速較高、資本充足率較低,表外業務占比較高的銀行,在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中面臨較大的壓力。由于杠桿率指標僅占20分,對銀行MPA考核結果影響較小,本文不予贅述。
資產負債情況
MPA評估體系對所監管的機構評估分為三個方面,分別為廣義信貸增速、委托貸款增速和同業負債增速,對應的分數分別為60分、15分和25分。
廣義信貸。在MPA考核中,廣義信貸=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表外理財(扣除現金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從結構上看,廣義信貸基本上包含了銀行資產端的所有主要資產。
根據MPA規定,N-SIFIs、R-SIFIs和CFIs三類機構若其廣義信貸增速低于M2目標增速(2017年為12%)20個、22個和25個百分點則得60分,高于則為0分。因此,N-SIFIs、R-SIFIs和CFIs機構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分別為32%、34%和37%。
表2的數據顯示,五大銀行(N-SIFIs)的廣義信貸增速均不超過17%,股份制銀行(CFIs)廣義信貸增速均在35%之下,因此,上市銀行在廣義信貸增速指標考核中均能得到滿分。
委托貸款。委托貸款考核主要考核其增速較目標M2增速的偏高程度,對N-SIFIs、R-SIFIs和CFIs三類機構而言,若低于M2增速20個、22個和25個百分點則得15分,高于則為0分。這意味著銀行委托貸款增速只要不超過32%,考核即可得到滿分,這對上市銀行基本沒有壓力,因為資本充足率約束下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不超過20%。截至2016年末,委托貸款存量為13.2萬億元,2016年新增2.19萬億元,增速為19.99%,整體增速遠低于監管上限。
流動性
流動性評估包括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兩個定量指標和遵守準備金制度情況一個定性指標,分數分別為40分、40分和20分。
流動性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由巴塞爾委員會于2009年提出,旨在確定銀行具有充足的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能夠在特定壓力情景之下,通過變現這些資產滿足未來30天的流動性需求。
流動性覆蓋率=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未來30天現金凈流出量×100%
根據銀監會要求,銀行流動性覆蓋率應當在2018年底前達到100%,2016年底達到80%,鼓勵銀行提前達標。MPA考核規定,流動性覆蓋率符合期間監管指標要求,得分為40分,不符合期間監管指標要求,0分。
表3顯示,2016年底主要上市銀行流動性覆蓋率均在80%以上,即符合MPA考核要求,其中四大行和招商銀行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明顯高于其他股份制銀行,但主要股份制銀行均能滿足MPA考核要求。
凈穩定資金比例。凈穩定資金比例(NSFR)是銀行一年以內可用的穩定資金與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之比。凈穩定資金比例以100%作為達標線,不低于100%得滿分40分,低于則得0分。NSFR是銀監會的已有監管指標,從2011年就開始執行,對上市銀行不會構成監管壓力。
資產質量
MPA規定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不高于同地區、同類型機構得50分;不高于同地區、同類型機構不良貸款率2個百分點且不高于5%,得30~50分;高于同地區、同類型機構不良貸款率2個百分點或高于5%,得0分。同類型機構不良貸款率參照銀監會按季度發布的不良貸款率。根據銀監會的公告,2016年底國有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68%、1.74%和1.48%。
表4顯示,主要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相對穩定,國有商業銀行中除農行外,考核均可得滿分,農行考核為達標;股份制銀行中,除招商考核為達標外,其余均為滿分(華夏、興業參考2016年三季度數據)。
撥備覆蓋率
MPA對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實施統一的考核標準。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得50分;低于150%但不低于100%,得30~50分;低于100%,得0分。
表5數據顯示,除工行撥備覆蓋率低于150%外,主要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考核均得滿分,工行的得分約為44分(達標)。總之,對于MPA中包含的現有監管指標,上市銀行基本無壓力。
MPA考核評價及影響
MPA評價
MPA考核是央行實施的一套監管指標體系,與當前銀監會實施巴塞爾協議本質上并無差異,都是強調資本覆蓋風險的風險管理原則。但在具體監管要求上,央行提出的與廣義信貸增速(剔除“目標GDP增速+目標CPI”)緊密掛鉤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使銀行表內外資產,尤其是表外業務發展,受到資本的約束,這與將銀行表外資產轉化至表內,并按一定風險權重計算風險加權資產,實施更嚴格資本充足率標準本質上一致。
在取消4%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容忍度的情況下,銀行業的廣義信貸(表內外資產)增速將在15%以下,部分股份制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基本上與“目標GDP增速+目標CPI”持平,大約為10%,這已經低于12%的M2增速,也低于16%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這意味著貨幣政策正由穩健轉向中性,即廣義信貸增速基本與“目標GDP增速+目標CPI”持平,實現防風險、去杠桿、擠泡沫的政策目標。
對銀行業的影響
抑制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貨幣乘數下降),銀行表外業務增速放緩。資產規模擴張放緩,銀行業面臨更大業績壓力。2016年銀行業資產總額為226萬億元,增速為17%,如果計入表外資產,增速將超過20%,但在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上市銀行凈利潤僅實現3%左右的小幅增長,表明不良核銷及利差收窄大約侵蝕掉銀行近2000億元利潤。考慮到2017年MPA考核導致銀行同業融資成本的上升和規模增速放緩,預計2017年一季度上市銀行盈利面臨更大的壓力,同比下滑的家數會增加。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任職于中國民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