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自2008年以來,兩岸所搭建的制度化聯系溝通機制持續停擺。受兩岸經貿交流周期性波動、兩岸金融業頂層合作漸凍式放緩、大陸金融業結構性調整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在此形勢下兩岸金融的發展必須由之前依賴定期制度化協商的遵從式發展路徑,轉向更加注重深耕兩岸民間交流的自主式發展路徑。福建省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一直以來都是兩岸交流的前哨,更適合成為新形勢下兩岸金融發展路徑轉換的重要試點。此外,聚焦兩岸金融,既是福建中小銀行突破同質化發展藩籬所需,也是外借助力、內挖潛力,不忘初心、堅守定位的務實舉措。
新形勢下兩岸金融發展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
兩岸經貿發展情況
首先,從兩岸經貿交流的整體數據來看:一是臺灣對大陸的依存度逐步加深。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順差來源地(1992年)、最大的出口市場(2002年)、最大的貿易對象(2005年)、第一大進口市場(2013年)以及最大的對外投資地。二是臺商投資領域不斷擴展。截至2015年年底大陸臺企累計達9.5萬家,實際利用臺資630億美元,投資領域從制造業擴展到服務業。三是兩岸物流規模日益擴大。2015年兩岸貿易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1500多億美元,自大陸進口近500億美元,順差1000多億美元,至今累計達上萬億美元。四是兩岸人員往來日趨頻繁,2015年近千萬人次,其中臺胞到大陸500多萬人次,累計8800萬人次,大陸同胞赴臺450萬人次,累計2000萬人次。
其次,從兩岸產業合作的趨勢來看:一是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從生產層面轉向服務層面,即由輕紡、石化、電子,轉向生產性服務業。二是兩岸經濟合作對象從中小企業轉向大企業主導,即由開始的中小企業,過渡到大型企業,并導致臺灣整個產業鏈轉移到大陸。三是兩岸經濟合作形式呈現臺資企業本地化趨勢,即大陸臺企的管理人員、生產原材料、市場、資金籌措等逐步實現本地化。四是兩岸經濟合作地區呈現從南向北、由東向西擴展,即由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部——西部進行擴展。
再次,從閩臺經貿交流的區域數據來看:據《福建省統計年鑒》數據,2013年閩臺貿易總額最高達到130億美元,占兩岸貿易總額的比重約為10%。其后與兩岸貿易增長趨勢同步,閩臺貿易也迎來增長拐點。具體如圖1所示。
臺灣銀行業在大陸的發展情況
據臺灣“金管會”“銀行局”統計,截至2015年8月末,共有14家臺資銀行在大陸設立了2家法人銀行、24家母行直屬分行和3家代表處。臺資銀行在大陸的營業性機構數量已達52家,另有11家臺資銀行營業性機構正在籌建。就閩臺金融合作來看,福建是中央賦予兩岸金融先行先試政策最多、最密集的省份,其中福州又成為大陸省會城市中臺灣銀行入駐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包括合作金庫銀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臺灣銀行等臺資銀行在榕開設分行。由于兩岸金融業開放的不對等,目前大陸僅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幾家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在臺設立營業性機構,在此不做重點考量。
新形勢下兩岸金融發展出現的新情況
兩岸金融發展呈現出的有利環境
首先,從政治環境來看:一是國家層面。正如知名對臺研究學者李非所說,因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差異,兩岸官方溝通機制停頓,但出于統戰因素考慮,大陸必然會鼓勵并加大對民間溝通交流機制的支持和扶持。二是區域層面。福建省處于對臺前沿,相比其他省市,對臺工作尤為重要。地方中小銀行主動搭建兩岸金融交往渠道,正好順應政策意圖,將會獲得官方層面的積極支持。此外,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促進閩臺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福建自貿區建設取得預期效果,對地方政府來說既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張好牌,同時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自貿區要想集聚更多臺資企業并實現健康發展,必須有效解決臺商的融資問題。福建中小銀行發力兩岸金融,可與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相銜接并產生共振效應。三是自身層面。相比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以及各股份制銀行,地方中小銀行與地方政府有著天然的緊密關系,更能正確貫徹地方政府的對臺戰略意圖。目前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地方中小銀行與臺資銀行的合作發展。
其次,從經濟環境來看:一是兩岸銀行業發展存在較為明顯的階段性互補。具體見表1。
二是臺灣銀行業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發展困境。一方面,臺灣島內銀行業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困境。由于臺灣海島經濟的市場容量有限,且受20世紀90年代以后泡沫經濟破滅及人均收入增幅趨緩,臺灣民眾的消費擴張速度減慢,相應減弱了金融服務業的擴張。同時,臺灣金融機構的另一主要客戶——制造業部門——出現向大陸地區加速外移的現象,且已經由開始的龍頭企業逐漸過渡到整個產業鏈,使得臺灣金融機構的服務客戶逐漸減少。此外,自由化政策所導致的臺灣銀行開放,造成了銀行機構數量相對過度,市場趨于飽和,平均3700人就有一家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現況。另一方面,大陸的臺資銀行也遇到了發展難題。首當其沖的是存在較為突出的水土不服現象。通過對在閩臺資銀行的實地走訪座談,發現臺資銀行存在的共同問題就是對在大陸發展的“水土不服”,對大陸監管制度、風控理念、產品設計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困惑與不解。同時,臺資銀行目前在大陸的布局帶有明顯的“客戶跟隨”現象,機構布局主要集中在“余熱點”珠三角、“大熱點”長三角、“新熱點”環渤海灣經濟圈以及“小熱點”福建沿海經濟帶。目前在閩臺資銀行與同業的合作僅局限于為彌補人民幣資金不足而延伸的聯合貸款、美元人民幣同業存款互換等低端業務合作層面,對福建自貿區出臺的新政策、新業務布局還處在觀望階段。
三是大陸臺商旺盛的融資需求。據福建省臺辦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末,福建共有臺資企業7000多家,其中投資千萬美元以下的臺資企業占比約為95%。然而,這些中小臺資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融資渠道少、融資成本高、融資條件差等融資難問題,極少能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信貸和其他財政支持,融資來源主要是民間借貸、內部集資甚至占用客戶資金,且從銀行的貸款成本往往是銀行基準貸款利率的兩倍多,民間借貸利率甚至達到15%~30%。與中小臺資企業旺盛的融資需求相對的是大陸現有金融機構并沒有太多專門針對臺資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和信用擔保體系。
四是“多重疊加”的政策紅利。福建省現在坐擁多重政策先機,但這些先機紅利不具有長期性,發展兩岸金融可以助力地方中小銀行搶抓短暫政策紅利,與臺資機構聯合,充分利用“先行先試”優勢,在業務牌照申請、新業務試點等方面獲得突破。同時,臺灣企業在“新南向政策”的誘導下,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存在一定的重疊性,但囿于東盟等國家“一個中國”的主權共識,臺灣企業需要以中國為跳板,突破“原產地”政策障礙,這或許又是福建中小銀行與臺資金融機構的潛在合作點。
再次,從自身發展環境來看,地方中小銀行的決策半徑短,與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緊密的關系,發展兩岸金融具有基因優勢。同時,在大陸國有及股份制銀行已經紛紛與外資銀行合作的背景下,臺灣銀行機構(及所屬金控集團)選擇與其存在規模相仿、客戶類型相似(以中小企業為主)、擁有同文同種文化優勢的地方中小銀行合作,更能獲得較大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
發展兩岸金融的制約因素
政治因素。受臺灣地區政黨更迭影響,兩岸官方層面的正常溝通機制停擺,從陳水扁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兩岸的官方交流來看,兩岸官方交流熱度要想恢復到2008年以來水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且前期已經簽署的合作文件的后續落地實施也將面臨考驗,如ECFA等。官方層面的不利因素,為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空間限定了上限。此外,臺灣地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為臺商“西進發展”形成政策掣肘,可能會對臺商在大陸的發展形成負面影響。
經濟因素。受國際經濟形勢下行以及我國整體經濟步入新常態影響,大陸臺商的經營發展處于低潮期,整體盈利處于下行通道,這增大了兩岸金融業合作拓展融資業務的市場風險,且由于兩岸間的特殊現狀,致使大陸臺商在島內的征信尤其是抵質押物執行面臨較大困難。
區域產業轉型因素。從臺商在大陸的產業分布及臺商產業投資布局的第四次浪潮來看,福建省雖然處于臺商登陸的第一站,但由于其在產業轉型等方面相比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的發展滯后,導致臺商只是把福建省作為在大陸布局的跳板,沒有在福建省留存太多產業和投資,并且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全面開放、兩岸大三通等的推進,福建省的區位優勢在逐步消退,吸引臺商的能力在下降,發展兩岸金融的有效優質客群在減少。
自身因素。相比股份制銀行以及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地方中小銀行在業務資質、系統建設、產品研發、風險管控等方面的客觀劣勢將隨著服務臺商、與臺灣金融機構合作的深化而逐步顯現。
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金融的主要舉措
加強政銀合作,以政治促推經濟。發展兩岸金融對福建中小銀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治與經濟兩個層面,地方中小銀行可借政治效應來推動政銀雙方在經濟領域的業務合作,為此,首先是要搭建與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的溝通交流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在項目建設、涉臺事務等方面的聯動,形成層次化精準項目合作清單,開辟相較同業競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主場優勢的第二戰場。其次是加強與監管部門溝通,爭取獲得離岸金融政策便利,更好的抓住自貿區“先行先試”政策優勢帶來的發展紅利。如聯合臺資金融機構在福建自貿區注冊申請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子公司牌照,爭取在與臺灣金融業就資本補充(非核心發債)、互聯網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開展合作獲得監管部門的積極支持。
設立專業服務部門,以專業化彌合碎片化。當前臺資金融機構在大陸整體金融市場份額中的占比較小。同時,大陸銀行業在對大陸臺商的融資服務中,除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臺商密集區外,其他地區的銀行業并沒有將服務臺商作為戰略重點,服務臺商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的現狀,各銀行的戰略定位偏好并不在重點挖掘臺商潛力,深化與臺資金融機構的合作。對此,福建中小銀行可成立專門對臺金融服務部門,集中精力聚焦兩岸金融業務,爭取在該領域形成“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格局,進而在福建省內形成一定競爭優勢。如可組建成立兩岸金融事業部,專司涉臺業務,并在產品研發、風險管控、績效考核、營銷宣傳、人才招聘等方面給予其更大的自主決策權。
構建戰略合作聯盟,借打“臺灣牌”實現“走出去”發展。“走出去”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業務“走出去”,另一個是機構網點“走出去”。兩岸銀行業要樹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意識來構建戰略合作聯盟,并從“客戶共享、資金共籌、額度共用、風險共擔”四個方面,發揮各自特長,開展全方位合作。
首先,就業務“走出去”來說,福建中小銀行可著眼于福建自貿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區域政策優勢、大陸在全球設立的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網絡以及絲路基金等各類國際性基金,通過與臺灣金融機構合作,在全球資產配置、貿易金融、同業金融、財富管理、客戶推薦、企業及個人的征信擔保、業務培訓等方面加強合作,聯合服務境內外陸商、臺商的金融需求,分享中國版全球化方略以及跨境人民幣流動所衍生出的業務合作紅利。
其次,就機構網點“走出去”來說,可學習富滇銀行與老撾外貿大眾銀行在老撾首都萬象合資成立老中銀行的經驗。在此之前,福建中小銀行應梳理福建籍企業在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布局情況、主要金融服務需求,以便有針對性的在福建籍企業布點較為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與臺資銀行(臺灣銀行業對外網點布局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當地銀行加強合作,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并待時機成熟后設立機構網點,實現網點“走出去”發展。
把握政策脈動,實施精準營銷。根據新形勢下大陸官方對兩岸政策的最新表述以及兩岸民間交流出現的新動向,結合自身情況,綜合考量甄別后,實施精準化客戶營銷。
首先是針對中小臺商、臺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合作實驗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的投融資服務。如由福建自貿區各片區管委會劃撥專項經費成立資助臺灣青年創業專項風險補償資金,銀行據此并通過當地的青年創業服務中心推薦的臺灣青年創業項目,經審核可行后,為臺灣青年創業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風險補償資金可用于覆蓋一定比例的“兩岸青年創業貸款”余額和全部不良貸款余額,以此解決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融資需要。
其次是針對大陸臺胞的個人貸款、辦理信用卡以及大陸同胞赴臺留學、旅游等相關金融及配套服務。如由戰略合作聯盟的臺資銀行開具征信查詢證明及收費性擔保函,福建中小銀行據此為在閩臺資餐飲業、咨詢服務業等臺資聚集行業的微小商鋪及臺胞個人貸款、信用卡辦理等提供批量化小額貸款服務,并與合作臺資銀行及臺胞簽訂違約貸款轉讓清收協議,降低道德風險及貸款損失。
再次是境外業務。立足福建自貿區,重點開展平行車進口、跨境電商、跨境人民幣流動、遠洋漁業、港口物流(尤其是以第三方物流公司為中心的供應鏈金融)等。如福州自貿區2015年整車進口比增79%,居全國15個新批整車進口口岸第2位。截至7月31日,2016年已整車進口到港4893輛,為2015年全年進口量的1.26倍,發展平行車進口類融資服務的潛力巨大。
(作者單位:福建海峽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