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云+++徐洋洋
【摘要】:在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中,充分發揮鄉土植物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優勢和地位,根據植被生態學原則,通過增加鄉土植物在居住區、行道樹、公園、廣場、街頭綠地、住宅區和單位附屬綠地、屋頂綠化、河岸、綠帶中的應用,對增加本地植物指數和綜合物種指數、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園林;鄉土植物;重要意義
1 鄉土植物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的優勢
1.1 鄉土植物資源豐富
野生植物是天然風景和植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很多現有栽培品種的祖先,是花卉育種的重要資源和原始材料。我國的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豐富,被西方稱為“世界園林之母”。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寶貴的財富仍有許多還埋沒于山野,自生自滅,未能走進城市,走進人們的生活。因此,對野生鄉土植物的調查、開發利用對豐富物種多樣性、改善城市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1.2 鄉土植物適應性強、成本低、養護管理容易
鄉土植物是長期生活在當地的植物種群和群落,生命力頑強,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由于城市生態立地環境相對較差,生態脆弱,因此, 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具有適應性強、成本低、養護管理容易等特點的鄉土植物在城市中具有較高的適應性。
1.3 鄉土植物不會對本地群落構成危害
近年來,外來植物入侵本地生態系統,給當地的農業經濟生產帶來巨大危害。如水葫蘆作為凈化水源物種被引入中國,卻因為這里的環境氣候特別適應其生長,本土水生植物無法與其競爭,造成其在中國江河湖道瘋狂生長,給水產養殖業和河道運輸帶來不小的影響;
1.4 鄉土植物反映地域特色
城市綠化中人們片面追求新、奇、特、異景觀,大量引進外來樹種,從而導致植物生長不良,達不到決策者和設計者的綠化效果。鄉土植物能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從而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避免綠地景觀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狀況。而且,豐富的地方文化通過特色的本土植物配置可體現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塑造地方文化特色,使植物景觀具有藝術靈魂和價值,使景觀形象充滿生機和活力。
2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鄉土植物構建的原則
2.1 利用鄉土植物構建地帶性植物群落
城市植被建設應根據城市所處的氣候帶選擇合適的地帶性群落類型,地處溫帶地區的城市不可能建設亞熱帶地區以常綠樹為主的綠地系統,同樣,地處亞熱帶地區的城市也不能建造以落葉樹為主的綠地系統。因此,在城市植被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以群落為單位,盡可能把喬木、灌木、草本以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在群落中,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反映本區域特色的植被景觀類型。
2.2 生物多樣性原則
城市綠地建設中應盡量模擬自然群落結構,形成有豐富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內的物種多樣性。以鄉土植物為主構成的地帶性植物群落為動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繁衍場所,確保群落空間結構、營養結構和時間結構的合理性,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3 利用鄉土植物構建城市綠地生態網絡
增加鄉土植物在城市公園綠地、屋頂綠化、居住區、城市道路、廣場、街頭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中的應用。不同的綠地類型選擇相應的鄉土植物。如在屋頂綠化中,使用根系較淺、穿透性不強、抗性強的小喬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居住區具有建筑密度高、可綠化用地面積有限、土質和自然條件差、同人接觸多的特點,因此要選用易生長、耐旱、耐貧瘠、樹冠大、枝葉茂密、易于管理的植物,避免有刺、有毒、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
3 生態園林城市創建中鄉土植物的應用對策
3.1 挖掘野生鄉土植物,充實鄉土植物資源
野生鄉土植物具有適應性強、抗性好、繁育栽培成本低的優勢,是建設節約型園林的重要資材。野生鄉土植物屬于珍貴的自然資源,其應用并不是簡單的“山苗進城”,對調查發現的優良野生鄉土植物,應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與栽植試驗推廣,通過采種、扦插、嫁接、組培等技術措施促進鄉土植物的規模生產,充實城市綠化鄉土植物資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建設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3.2 除鄉土喬、灌木外,增加鄉土地被植物的應用
在城市建設中,園林植物的應用多以喬、灌木為主,而對鄉土地被植物的應用較少。鄉土地被植物種類繁多,色彩豐富,抗逆性強,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立地條件,既喜歡肥沃良好的土壤,也能忍受干旱貧瘠,有的甚至能在廢棄的建筑渣土和深度陰蔽的林下生長并形成良好的覆蓋與景觀效果,是園林綠化不可缺少的基礎材料。因此,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除應用鄉土喬灌木以外,應增加鄉土地被植物的應用,達到“綠草鋪地、喬木遮天、花草點綴、黃土不露” 的總體效果。
3.3 提高人們對鄉土植物的認識
在國內的園林建設中很多人都存在這種思想,那就是在選擇苗木上認為外來的植物屬于高貴植物,本土植物屬于低檔次的植物;很多人認為外來的一些新鮮植物才能提高園林的品味,而忽視了鄉土植物對園林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真正影響。
小結
近自然群落的構建應以多類型的混合生物創造為基礎,模擬地帶性潛在植被,積極保護自然更新的幼苗幼樹,并為其創造空間擴展的環境條件。以種類豐富的草地代替單一的草坪,依照地帶性鄉土植物輔以混播或混作,構建低維護自然野花群落。特別是在公園、河岸、綠帶及人工林等地,恢復或重建部分近自然綠地群落,創建城市新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為野生生物的覓食、安居和繁衍提供良好空間。
【參考文獻】:
[1] 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7):63-65.
[2] 張運興,李漢春.河南鄉土樹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9):142-143.
[3] 于倩玉,于樹成,閻紅霞.利用野生鄉土植物建設生態園林城市[J].林業勘查設計,201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