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中明確指出,中小學信息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獲取、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他們將來適應信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針對信息教學實際,對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能力;培養
為了更進一步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的設置,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心智發展和情感需求。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際,談一下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我們常說,學生學習成績好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懂得自學、善于自學的學生才是最了不起的,因為自學的本領是用之不竭的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把自學引入課堂教學,并努力把它作為全部教學活動的教學環節,這樣,學生就會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一個主動的探求者,教師也會從知識的傳播者轉向激勵學生思考的推動者,這對學生的學習的益是遠遠大于弊的。
例如,在學習word板報制作這一內容時,我便把學生分成小組,選出負責人,然后負責人負責全組事宜,鼓勵每個組員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自己動手查閱有關資料,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和內容。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負責學生技術上的指導……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負責采集圖片,有的負責文字編輯,有的負責材料篩選、布局……學生們群策群力,學到了很多,收獲了很多,當學生們風格迥異的作品展示出來的時候,他們都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方面收獲了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環節。因為學習信息技術,學生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能力是最基本的,初中學生應具有這一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相應的氛圍和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材料,以練就他們最基本的信息技術的技能。例如遇到教師節或母親節,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圖文并茂的賀卡,向老師或母親表示祝福。而這期間,學生就要在網上搜尋、查閱這方面的材料;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網上來查閱一些熱點討論的話題,以鍛煉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篩選、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就受到了信息素質的教育,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意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動力也就大大增強了。這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動力,就一定能把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學好。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是集知識與技能一體的課程,它既要求學生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的操作技能。因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并將之作為學習的手段。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學生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操作能力。說白了,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動手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郵件發送還是網頁瀏覽,都需要借助實際動手來完成。在一些計算機的實際應用領域中,都需要使用鍵盤、鼠標等計算機設備來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將來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
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大而言之,社會和民族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沒有發展;小而言之,學生創新能力缺乏,就會死氣沉沉,沒有進步的動力。信息技術課程設置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實用技術的技能,更應該讓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手段,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渠道之一。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常常把一些新穎前衛的東西傳達給學生,一方面,讓學生覺得新穎有趣,另一方面就是在無形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每逢年度信息知識和機器人制作大賽,我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的學生總覺得自己不行,其實在參與的過程中,你就獲得了很多,或信息技術知識,或一些心得和敢于表現自己的勇氣……
創新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發現自我而創造學習的機會。例如在信息技術課中,教師把要講授的資料裝入教師主機上,讓學生通過網絡來向老師提出問題,有的學生針對某些信息知識還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還可以利用網絡的傳輸功能和學生相互討論。針對一些難點,學生或者請教老師,或者在網絡上查詢,這樣學生對所理解和學到的知識加以整理和延伸,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自己提升計算機的運用能力,而且來自老師和網上的資源大大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課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開了綠燈。
五、在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基于此,學習效果也會迥然不同。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進行一刀切的話,就會使差異越來越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反而會收到促進他們在信息技術課上的個性發展和積極創新的良好效果。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劃分出不同的層次,例如在學習幻燈片的制作時,教師就要布置不同層次的任務:向較高層次的學生提出要熟練掌握利用“應用設計模板”更改幻燈片背景,以及會根據幻燈片主題的需要自行設置幻燈片的背景;中等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利用“應用設計模板”更改幻燈片背景和設置幻燈片背景的顏色、過渡和紋理等特殊填充效果;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他們能利用“應用設計模板”更改幻燈片背景和設置幻燈片背景的顏色……教學實踐證明,分層次教學可以在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創新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眾所周知,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期,初中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想象力十分豐富,接受新鮮事物速度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初中學生特點,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尋找培養學生能力的著落點,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從而提高他們信息技術各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朝文.教育技術學課程的教學設計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1]李雅琴.信息技術的應用、發展與創新人才的培養[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 年度會員論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