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穎
摘 要:以素描基礎教學中平面與立體兩種造型方式為切入點,探索高校美術基礎教學改革的新模式,以此使美術基礎教學更能適應當代藝術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素描;基礎教學;平面造型;立體造型;空間藝術
作為繪畫基礎性的素描在中國當代呈現出繁榮的發展趨勢。各類藝術院校從學習和研究歐洲素描的傳統技法和過去的風格流派,到理解素描的視覺規律和表現形式,逐步深刻地認識到素描的視覺語言是由理性知識和藝術情感的感性認識兩個層面所組成的。隨著時間的積累,素描教學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研究素描的三維立體空間,而是從素描繪畫中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兩大空間視覺藝術形式上去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與學習。
一、素描基礎教學中的二維平面縱深空間教學
在二維平面的素描繪畫語言中主要包括點、線、面三個主要方面,“點”——視覺的焦點、“線”——空間透視線、“面”——畫面的明暗層次,它們都是從視覺空間角度出發,通過三者的自由組合而形成一幅具有視覺規律的畫面。
1.“點”在傳統的西方素描學習中即畫面的視覺中心(焦點),畫面中所有的線與面在造型中的變化都是圍繞著“點”而進行展開的,以靜物素描畫和人物肖像畫的經典三角形構圖法為例就可以理解,在畫面中一般是利用一個視覺焦點和兩個左右或上下的平衡點去對物象所處的空間進行布置,使畫面整體達到一種視覺的穩定感,這樣有利于使觀賞者欣賞視覺畫面。而在東方的繪畫理念中則沒有視覺焦點的提出,它主張多個視覺點在畫面的安排,但這同樣也是有利于畫面對空間層次的布局與安排。
2.“線”在二維平面空間中包含了四個主要方面:一方面“線”可以理解為畫面的透視線,從單線繪畫的長方形物體可以看出,除了完全平面化的平行線和垂直線以外的斜線總會使畫面產生出一定的厚度及物象的大小變化,這就是線本身所呈現的一種縱深的透視關系;另一方面,每一條“線”在畫面的出現總會對畫面的空間進行平面切割,隨著線對平面面積的大小切割以后,從視覺上由于大小面積發生了不同變化隨之也能使畫面產生一定的縱深空間關系;第三個方面是利用線的不同形狀去對物象外形進行歸納與總結,從人物肖像線描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都是利用簡潔的直線與曲線去對人物的邊緣特征進行描繪,使畫面的人物達到一種真實的還原,正因為這種主觀的線的描繪由于每一位作畫者對直線與曲線的偏好而使畫面的人物造型具有各自不同的繪畫風格與形式;第四個方面在線的組合上我們可以利用線與線的重疊、線與線的粗細變化、線與線的輕重、線與線的連續性(實線與虛線)、線與線的疏密關系等去對線的本身產生出不同的空間層次變化。
3.“面”在基礎素描繪畫中一般即物象與繪畫背景的不同色層的顏色變化。在這種變化中一是物象本身具有不同的明暗色層關系,它們能產生出不同的空間層次變化;二是在平面中我們也可以依據光的遞進變化去特意安排這些平面的明暗層次,如從亮到暗的背景過渡關系或者由暗到亮的背景過渡關系,以此使整體畫面產生出縱深空間的視覺效果。
二、素描基礎教學中的三維立體縱深空間教學
傳統素描大多是對物象的形體與結構以及肌理與表層的再現等三維立體造型視覺語言的研究與學習,但是素描繪畫的最終目的是對畫面三維縱深空間藝術的創作與表現,在素描三維縱深空間教學中主要是從以下幾點進行研究與學習。
(一)光與明暗色層產生的縱深空間度
“光”是繪畫中的血液,有了“光”繪畫作品才能產生出一種空氣的流動,而且我們依據光的“透視變化”也能更好地把握畫面各個層次間的明暗、純度、冷暖的對比強度變化。
1.明暗對比的強弱決定畫面的“光”感
“光”之于畫面的產生在寫實類作品中主要是通過物象間的明暗對比來實現的,通過以下兩張黑白油畫作品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象間的明暗對比越強,畫面中的光感愈發明顯,例如第二張油畫肖像在人物形體間的以及人物與背景間的明暗對比上要比第一張強烈許多。物象間的明暗對比越弱,畫面中的光感愈發隱藏,例如第一張作品的光感就要含蓄很多。
2.倫勃朗的“光照對比法”對油畫肖像造型分析
倫勃朗的油畫作品大多采納的是一組測頂光效果的聚光燈,這種特殊的光照對于表現人物的形體起伏,以及凸顯人物的視覺焦點能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因此也被以后的畫家所廣泛采納,并且把這種如何利用光照進行油畫上色的規律總結為倫勃朗的“光照對比法”。
所謂“光照對比法”——利用強烈的明與暗之間的對比凸顯人物形體,畫面中以人物為光照焦點,隨著焦點往縱深區域的推移而發生出一種光線越來越暗淡的視覺效果(這點與達·芬奇的大氣透視中的光影透視是一致的)。依據這種視覺效果在繪制油畫肖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合理地安排畫面中的層次空間,讓層次空間變得豐富而有序,以下我們進行重點分析:
(1)以聚光展開而發生的明暗空間層次變化
在圖片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在四個區域中以第一區域光線是最強烈的,而隨著第一區域往第四區域顏色逐漸變得暗淡,這種視覺效果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越是靠近焦點的區域光線越強烈、物象也越清晰;越是偏離焦點的區域光線越暗淡、物象也越模糊;第二,畫面整體是從亮到暗的一種縱深透視關系,我們一定要知道在二維平面的畫布上我們不可能實現真正的三維立體真實,任何物象的凸顯往往必須建立在其他物象往后隱退的基礎之上。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兩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國內外油畫肖像得到進一步說明:
(2)段落層次間的對比產生的空間變化
在這張倫勃朗的肖像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物的光照效果是通過人物與背景之間和人物形體之間的明暗對比而得到實現,在實現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推敲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人物與背景對比上倫勃朗喜歡利用人物受光面的最亮面與背景的最暗面造就一組最強烈的對比關系(對比越強越往前跳),而人物頭像的暗面與背景則喜歡利用一組比較弱的對比關系而使暗面隱退(對比越弱越往后退)。第二,人物造型中第一組最凸顯的形體區域是明暗對比最強的一組,這樣可以加強形體的凸顯。第二組結構線由于臉部形體是退居于鼻梁之后的一組區域,因此倫勃朗通過一組弱于第一組的明暗對比度而使它產生一種隱退的視覺效果。在第三組結構線中由于受到光照的效果因而明與暗的對比變得非常微弱,雖然這組結構線的形體比較微妙,但是為了畫面亮面受光的整體感我們必須使這組結構線保持在一種高調的微弱對比度上(這組結構線是很容易被畫重的)。以上通過對這三組明暗對比強度的巧妙安排,倫勃朗很好地控制了畫面的空間層次安排,更為中重要的是實現了畫面的光照效果。
(二)物象表層的清晰與模糊造就的縱深空間度
在三維立體縱深空間的表現中清晰與模糊不單單只是涉及到有關物體塑造程度的關系,它更應該是一組相互依存和相互對比的空間層次關系,從下圖西班牙當代藝術家納蘭霍的素描中我們可以這樣去進行解構分析:一是物體的清晰度是針對畫面視覺中心與偏離視覺中心的模糊物體相對而言的,從圖中可以看出視覺中心鞋子的塑造精細程度明顯強過遠處的白色布匹;二是視覺中心的物體清晰度的實現不單是由物體表面真實的肌理與質感表現出來,它同時也借助了物體明暗層次的對比強烈度來實現,從圖中可以看出鞋子和遠處的白色布匹都很好地體現了物體的質感和肌理,視覺中心的鞋子的明暗層次對比關系明顯強過布匹的明暗對比關系。
三、結語
素描繪畫的二維平面空間和三維立體空間的實現都是依賴于點、線、面(明暗)在繪畫透視原理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縱深空間的變化得以實現,因此兩種不同形式的空間繪畫表達形式在素描視覺藝術創作中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也是缺一不可的。同時從繪畫的形式演變中二維平面性繪畫是現代一切繪畫的源頭,沒有它們就沒有現代各式各樣的繪畫樣式出現。雖然二維平面化的繪畫語言不像三維寫實那樣具體,但二維平面形式的繪畫更強調繪畫者的主觀性,它更注重個人精神狀態的表達和發展,能夠自由表達藝術家內心的一種精神狀態下的平面化繪畫作品,因此在素描基礎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兩種表現形式在素描造型中的研究與學習。
參考文獻:
[1]丁一林,馬小騰.結構與重構[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
[2]高翔.平面化與幾何造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01).
[3]胡伯忠.繪畫空間平面化研究[J].藝術探索,2012,(01).
[4]于艾君.素描書——形態與意識[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5.
[5]章仁緣.國外素描概念[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6]曾昕.中西傳統繪畫空間比較研究[J].藝術百家,2013,(02).
作者單位:
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