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摘要】: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大、再利用率低,露天焚燒處理為主,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秸稈處理是一個根本上由經濟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因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而備受關注。為此提出一個能有效地將政府委托的社會公益機構、農戶、秸稈環保再利用和經濟效益四要相結合的“四方結合”模式,來同時提高農戶和地方政府主動性、積極性。
【關鍵字】:秸稈再利用;模式;沼氣
【引言】:在常規秸稈處置時,農戶由于需要付出較大勞動強度和運輸成本,往往會選擇露天焚燒處理,造成大氣污染。我國現已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懲罰措施及秸稈合理處置的鼓勵辦法,來治理秸稈違規處理,但實際治理與預期效果存在著一定差距。因此我們需要統籌兼顧多方因素,將問題涉及的多方有機結合,應用新模式來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1、廢棄焚燒秸稈主要分析
農作物秸稈是一種富含有機物和多種微量元素的重要生物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與綜合利用價值。目前我國的主要利用途徑有秸稈肥料化利用,生產秸稈青貯與氨化飼料,秸稈燃料化利用,秸稈代料栽培食用菌及秸稈作為工業加工原料的利用,而將秸稈作為沼氣原料的利用也已在多年前開始。近數十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逐步推進和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大,秸稈產量逐年增多。但對于農戶來說,收獲和利用秸稈的機會成本過高,且效益較低;新型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經濟效益受技術、原料、市場等因素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秸稈收儲運成本高以及相關體系不完善,制約著秸稈規模化利用。目前,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戶對廢棄農作物秸稈大規模露天焚燒現象嚴重,秸稈焚燒會釋放大量的顆粒物及CO、SO2等有毒有害氣體,成為導致我國許多地區秋冬季節等收獲時期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和霧霾天氣的重要因素,廢棄秸稈焚燒已成為我國顯著的環境問題。
2、防范秸稈焚燒主要措施
廢棄秸稈作為沼氣產生原料。在國內許多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推廣,但主要為政府扶持投資建設,農戶直接將沼氣作為燃料利用,沼液和沼渣作為綠色肥料回歸農田。這一舉措環境效益顯著,但需要政府在沼氣池維護及合理進料上進行長期的技術和資金扶持,以保證沼氣池所帶來的持久環境效益。農戶不主動實施利用,建設和維護始終離不開政府的補貼扶持。農戶收益主要來自經濟方面,而政府收益主要在于環境效益,這種不對等的利益格局往往難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利于推廣利用工作在基層的有效開展。
2.1我們提出一個有助于同時提高農戶和地方政府主動性、積極性的解決方案,有效地將政府委托的社會公益機構、農戶、秸稈環保再利用和經濟效益四要素緊密結合。就是由社會公益機構出資建設大中規模沼氣池及反季節蔬菜種植大棚,以當地處理后的廢棄秸稈為原料投入到沼氣池里進行生物反應,所產沼氣作為反季節蔬菜大棚的熱量和二氧化碳來源,從而有效提高蔬菜產量。
2.2實施鼓勵措施。為保證沼氣池生物反應原料絕大部分為當地廢棄秸稈,應當制定相應的鼓勵措施。社會公益機構在向農戶收取秸稈時記錄備案,并根據所收秸稈量向農戶反饋一定量的沼液和沼渣肥料。這一舉措有利于農戶在收獲時期將產生的廢棄秸稈主動提供給社會公益機構,降低收取秸稈的難度和不確定性,保證了沼氣池秸稈來源,減少了田間廢棄秸稈余量,還可減少下一季作物種植的化肥施用量。
2.3沼氣池及大棚所有權歸社會公益機構所有,給予農戶零投資承包大棚的優惠,同時以大棚承包戶為主體,成立生產合作社,進行大棚管理及反季節蔬菜種植。蔬菜銷售時,在生產合作社的引導協助下進入市場。銷售收入的一部分收歸社會公益機構,作為沼氣池和大棚建設與維護、秸稈回收運輸等的資金來源,其余部分歸大棚承包戶所有。
2.4該項措施的優勢和持續可行性主要體現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農戶主動性和社會公益機構積極性四個方面。在社會公益機構與提供秸稈的農戶達成雙向互利關系后,既可以減少地頭秸稈存量,抑制農戶露天焚燒秸稈現象,從而有效保護空氣質量,又保證了沼氣池可靠的秸稈來源。在田間作物收獲后的間歇期,承包大棚的農戶在大棚內種植反季節蔬菜,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必將為政策實施提供持久動力。在社會公益機構出資建設沼氣池及大棚等硬件設施,農戶零投資承包反季節蔬菜大棚這一模式下,完全打消了農戶的投資顧慮。承包大棚的零投入對于農戶來說就是零風險介入,而且在蔬菜銷售時,由于生產合作社的合作關系以及社會公益機構的參與,使得蔬菜銷售有了很大保障。而社會公益機構在前期建設、秸稈收取運輸以及之后的沼氣池維護等資金支出,將在蔬菜銷售環節得到一定補償。不同于目前大部分政策性資金來自于各級財政,該項目資金啟動于社會、實質上源自于市場,在不給財政增加負擔的同時,這一有利于廣大農戶和生態環境的政策良方得以持久實施,將帶來十分明顯的綜合效益。
2.5 CO2產生的溫室效。應在種植技術層面,沼氣燃燒為棚里的蔬菜提供了充足的CO2和適合生長的溫度,使蔬菜品質更加優良。以番茄種植為例,棚內的高含量CO2,可以顯著促進番茄植株的生長,提高番茄單株結果數和單果質量,上市時間提早15 天,前期產量比對照增加220 %,總收益增加68.8 %。番茄果實不但外觀色澤亮麗、充實度高、口感好,而且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維生素C 含量以及糖/酸比指標等均有顯著改善,硝酸鹽含量明顯降低,商品價值明顯優于普通反季節大棚西紅柿。
結語
總之,秸稈處理是一個根本上由經濟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因其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而備受關注。秸稈處理問題的解決不應僅僅從單方面入手,需要由科學有效的政策引導,應不斷創新和完善現有政策,統籌兼顧農戶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以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和可持續。這種多方面協作互利的政策措施,也可以進一步嫁接于其他秸稈再利用產業上。只有將多種機制、多種再利用方法有機結合,秸稈禁燒問題才會有更大的解決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文芝.秸稈焚燒問題的經濟學分析與對策.對外經貿.2012(06)
[2].馮偉,張利群,龐中偉,郭淑珍.中國秸稈焚燒與資源化利用的經濟與環境分析.中國農學通報.2011,27(6):350-354
[3].成冰,喬曉琳,薛慎.濟寧市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現代農業科技.2014(15)
[4].樊林,都韶婷,黃利東,陳一定,章永松.農業有機廢棄物發酵施肥對大棚番茄產量及品質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