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喜++劉海紅
【摘要】: 生態環境建設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根本出發點和切入點。森林具有防風護田,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保持水土等生態作用,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加快“三北” 防護林體系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創造良好環境條件,建設秀美山川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本文就臨夏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談一談個人的粗淺知識。以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為基礎,以加快林業發展為主題。重點項目為突破口,以體制、制度創新為活力,堅定不移的依靠科學技術,調整結構和布局。
【關健詞】 : 臨夏市 ;“三北”防護林; 應對措施
[引言]:“三北”防護林工程被國內外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全長7000多公里,寬4000于1700多公里,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其范圍覆蓋了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孜別克山口,橫跨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簡稱“三北”)13個省市、自治州的572個縣,其規模超過了被譽為“世界三大生態工程”的美國“羅斯福工程”,前蘇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大壩工程”,成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三北”防護林工程以生態發展解決北方地區風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生態災難。是我國人民整治環境、改造自然的一項偉大創舉。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甘肅省臨夏市多年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現狀,特別是針對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和對策,以便進一步搞好今后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1 、臨夏市“三北”防護林建設現狀
1.1 區域自然地理環境
臨夏市位于甘肅省西南部,介于東經103°06?-103°16?,北緯35°31? -35°39?之間,總面積88.55km2。年平均氣溫6.8℃,年降水量為504 mm,年蒸發量為1298.9 mm。土壤主要有壚土和紅土構成。區域內覆蓋的林木多為近幾年的人工造林,樹種主要以榆樹、山杏、花椒、刺槐為主,植被主要以駱駝蓬、冰草、錦雞兒為主。
1.2 “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413hm2,其中有林地658.3hm2,與1984年的180.3hm2相比,增加了530.8hm2,未成林造林地730.9hm2,與1984年的180.3hm2相比增加550.6hm2灌木林地10.8hm2,與1984年相比凈增加10.8hm2苗圃地13hm2,1984年相比未增;宜林荒地300hm2與1984年相比減少792.2hm2。全市森林覆蓋率17.6%與1984年的6.78%相比提高10.82%。活力木蓄積10.62萬m3,與1984年的2.81萬m3相比,增加了7.81萬m3。
1.3 “三北”工程建設成就
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在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3.1 造林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累計完成造林1266hm2,其中防護林733hm2,經濟林533hm2,四旁林網栽植350萬株,防護保護農田面積2972.7hm2,占農田總面積的91%。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093.72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92%,南北山沿線的經濟林商品基地已有60hm2,已進入盛果期,年產水果64萬kg,年創收達10多萬元。
1.3.2 新建公園。經過造林、栽植花卉、風景樹種、道路硬化、建成綠樹成蔭、林木品種繁多、植坡豐富、縈觀優美的南龍山森林公園、萬壽山公園、枹罕山莊和東郊公園。各公園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創收100多萬元。
1.3.3 狠抓城市綠化建設。市內綠化總面積現達5.64萬m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5.6 m2,市區共栽植各種樹木28萬株,建花壇四個,總面積6520 m2,草坪面積3.42萬m3。
1.3.4 花卉基地已成雛形。全市花卉種植面積1177畝,年產花卉5745萬株(盆),年銷售收入達1524萬元,純收入609萬元。
2 、臨夏市“三北”防護林建設中存在問題
2.1 觀念落后,重視不夠
臨夏市“三北”防護林建設起步晚,認識不夠,嚴重制約了防護林建設的步伐。《義務植樹法》規定要求適齡公民每年義務植樹3-5株。而我市每年參加植樹的人數只有法定人數的1/3,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相當一部分適齡公民沒有履行植樹義務,嚴重影響防護林建設進程。
2.2 自然條件差,病蟲害嚴重
臨夏市氣候年蒸發量大于年降水量,氣候干早,自然災害頻繁、尤其以干旱連陰雨和冰雹為主。
2.3 林木管護粗放,破壞嚴重
由于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和管護不力,人畜破壞嚴重,植樹造林的當年成活率和三年后的保存率在有些地方相當低。
2.4 總體規劃不足
主要表現在栽植的經濟林木管理粗放,品質欠佳。四旁植樹品種單一,生長緩慢。沒能利用自然條件,荒山造林喬木多、灌木少、管護困難、成活率偏低、純林多、混交林少、樹種不豐富、抗病蟲害能力不強、總體布局較混亂,缺乏區域規劃。
2.5 缺乏建設資金
由于防護林休系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投入大量建設資金。按規劃時間完成我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共需投資約400萬元,其中造林需投資150萬元,種苗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需投資50萬元,科技推廣、科技培訓費需投資80萬元,其它投資120萬元,其中尚不包括新增森林面積的管護費用。而國家專項投資僅92.4萬元,地方配套投資211萬元,資金缺口大,到位不及時,嚴重制約了我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步伐。
3 、加快臨夏市“三北”防護林建設步伐的幾點對策和建議
3.1 轉變觀念、充分認識“三北”防護林建設的重大意義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防護林工程項目的實施,對保護恢復森林資源、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抵御和減輕自然災害,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一是領導要重視。每年層層簽定目標責任管理書;二是加強宣傳。樹立自覺支持林業,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的觀念,增加綠化臨夏,美化家鄉的責任感。三是精心組織開展好每一次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3.2 科技為先導,技術力量作保證
針對坡度陡峻、上水困難、干早少水的南北兩山,使用鋪地膜,魚磷坑栽植,生根粉等抗旱造林技術;大夏河兩岸護岸林帶的黑麻土缺P、少N,富K,采用換土法造林已處見成效。應進一步推廣使用。
3.3 強化管理,鞏固成果
要始終堅持“三分栽、七分管”的原則。造管并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切實保護森林資源,鞏固綠化成果。將森林劃分為限伐區和禁伐區,明確管護目標和任務,利用森林植被的恢復和成長,全面停止天然禁伐的一切采伐活動,制訂切實有效的得力措施,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各鎮、行政村責任各轄區森林資源管護,訂目標責任書。
我市商品林面積631畝,以生產果品為主,屬防護林體系有機組成部分。在經營管理上以農戶為主,林業主管部門宏觀調控。鄉村負責實施。但商品林只準更新改造,未經林業部門批準,農戶不得隨意砍伐。嚴防農戶因經營不善,收入減少或需用木材而私自砍伐,造成森林面積的隱性減少
3.4 政策支持
“三北”防護林建設自開展以來,取得了巨大進步, 林業產業建設有了新的發展,林業的支持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我們既要用占世界30%的森林資源來滿足占世界7%土地的生態保護需要,又要需要占世界22%人口對木材、林產品及生態建設的需要。所以光靠國家,靠某一個部門不行,為了進一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全民的力量投身到保護和建設森林資源的事業中來。要堅持“誰造林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得利”的政策。深化林地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穩定所有權,放活經營權。大力發展各類非公有制林業。鼓勵、支持個人承包荒山搞綠化、搞開發。
3.5 多方籌措資金,保證造林任務的按期完成
規劃是藍圖,實施是關鍵,管護是保證,而資金問題則是核心問題。根據我市財力緊缺、吸引社會資金又不多這一現實,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是臨夏市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一是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增加投資;二是爭取國家建設項目;三是面向社會爭取資金,開發旅游資源。以林養林。進一步正確引導和規范遍地開花的茶園。旅游度假村;四是采用“以上級部門爭取一點,市財政投資一點,干部群眾集一點”的辦法,從各個渠道籌措造林、護林資金。
總結:“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任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組織和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三北”防護林建設,為把臨夏建設成一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而奮斗。
作者簡介:王雙喜,(1964-),性別:男;學歷:中專;職稱: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基層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