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國
摘要 結合分析現代農業的特點,本文分析了刺槐育苗存在的問題,提出現代刺槐育苗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方向,從而實現刺槐育苗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關鍵詞 刺槐育苗;問題;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S792.27;S7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166-01
刺槐種植過程簡單,利用價值比較高,用途廣泛,故常常用于農業生產。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刺槐育種的缺陷逐漸凸顯,將其與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的必要性也隨之體現。
1 刺槐育苗存在的問題
1.1 培育周期長
育苗技術的關鍵在于育種過程。在選擇良種的基礎上,做好種子培育才能實現后期一系列步驟,這也是刺槐最后能否成型的關鍵。刺槐種子非常堅硬,尤其是其種皮非常厚實。因此,播種前必須要進行相應的熱水和涼水交替處理。但是這樣也只能選出適合播種的種子,此后還需要4~5 d 的溫水培養才能夠播種。
選種的繁復直接影響了幼苗的培育時間,使培育周期加長,造成種植成本增加,從而影響刺槐育苗技術的推廣和發展。
1.2 土壤要求高
刺槐原生于溫帶,其原生地與我國大部分農業種植區的氣候存在差異,從而直接導致了兩者土壤在本質上的差別。刺槐本身對于土壤的要求很高。土壤水分過高會導致刺槐生長速度減緩,同時容易滋生昆蟲和微生物,引發病蟲害;土壤養料過高會使刺槐的植物細胞因為失水而萎縮,極容易造成刺槐根枯萎的現象[1]。
1.3 后期管理復雜
由于刺槐常見生長區域和生長習性的不同,為了保證育苗的存活率,刺槐苗后期管理十分重要。刺槐萌芽初期十分脆弱,現行的辦法是通過溫床進行培育,這就需要每天查看育苗情況,注意控制溫床的床面溫度。在發現嫩芽以后再調節溫度和濕度。隨著芽體的成熟,每天開始通風澆水。這些管理細節基本都需要人工進行處理,過程繁復,耗工耗時,影響了刺槐育苗技術的推廣[2]。
2 刺槐育苗技術與現代農業結合的應用方向
2.1 采用機器選種、育種縮短培育周期
針對培育周期過長的現象,主要問題是選種育種的過程復雜、時間較長。現行刺槐育苗技術,其種子選擇和培育主要還是依靠人工,通過在熱水中浸泡的方法選擇適合培育的種子。實際上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利用機器進行篩選排除,整體效率大大提升。最常見的就是利用X光技術照射,在通過剖析以后,選擇可以培育的刺槐種子,且輻射對種子無副作用。此外,也可以采用生物技術和營養液培育技術,加快種苗發育速度,縮短培育周期。
2.2 采用科學營養肥料提升土質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很早就有采用營養液提升土壤養分的先例,這對刺槐育種技術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因為刺槐育種對土壤的要求十分高,所以應從提升土壤品質出發,從本質上提高刺槐育苗的整體質量。采用營養液育苗技術,通過科學的營養配比,直接設置土壤中的水分和肥料量,實現自動調節。再通過自動補給、過剩收回等渠道,實現全自動化。該技術減少了人力投入,通過自動設置方式,時刻保持苗木每個生長時期所需的最佳條件,能夠改善育苗的整體水平[3]。
2.3 利用大棚培養減少自然影響
刺槐育苗過程中,因為自然氣候的影響,育苗成活率較低。為了減少自然條件對刺槐育苗的影響,需要借鑒現代農業中種植其他常見作物的大棚培育技術。大棚培育的優點在于能夠營造出一種最適合作物生長的生存環境,這對于對地理環境要求非常高的刺槐是十分關鍵的。刺槐最適宜的生存環境是在溫帶地區,其氣候特點就是冬冷夏熱,氣候相對濕潤但是降水量屬于中等水平。除此之外,溫帶氣候還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風速都比較適中,不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因此,在大棚條件下創造出適合刺槐生長的壞境,還能夠減少自然環境對育苗和刺槐生長的影響[4]。
2.4 采用高科技手段監管育種過程
刺槐育苗技術最大的缺陷就是需要人工監督各個程序,包括最初的選種、發芽培育、后期的生長等,都需要人工管理。但是人工的資源和精力有限,不僅種植者身心疲憊,很多時候也未必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5-6]。
現代農業利用高科技手段監管整個發育過程,可以讓刺槐育苗技術得到本質的提升。比如,在發芽期間需要時刻關注芽苗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改變水分和營養液濃度,從而促進芽苗的發展。傳統方法是通過人工逐個觀察,但如果結合電腦監管,只需在屏幕前即可看到所有芽苗的生長狀況,方便種植者處理各項情況[7]。
3 參考文獻
[1] 羅錦,楊紅霞,馬玉成.刺槐育苗技術[J].河南農業,2016(20):132.
[2] 韓立洪,陳紅,徐輝.刺槐育苗技術要點[J].綠色科技,2015(6):182.
[3] 王虎林.刺槐播種育苗技術[J].現代園藝,2013(24):39-40.
[4] 郝永禎.刺槐播種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71.
[5] 李文志.刺槐播種育苗技術[J].吉林農業,2016(14):116.
[6] 余琴.刺槐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2):146.
[7] 吳紅霞,趙宗仁,馬玉成,等.刺槐育苗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1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