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婧
摘要:化學基本是一門基于各種實驗而進行學習的科目,實驗的作用很大,例如可以促進我們形成養成化學性思維,理解和掌握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培養我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還可以促進我們養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因此,對實驗教學的加強針對學校和我們學生而言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關鍵詞:實驗教學;高中化學;新課程
化學實驗在高中化學的新課程大綱中被認定為進行科學探究的重點手段,新課程大綱提出“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并認真觀察、記錄現象、通過對數據的處理獲得結論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取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還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旨。下面則從化學實驗的基本內涵,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該如何提升學習效果三個方面談下我對化學實驗課堂的認識。
一、化學實驗的基本概念
化學實驗相比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法則顯得更加生動、有效,并且檢驗化學原理就是以化學實驗為客觀標準,它還可以促進化學學科和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因為這些原因,化學家才認識到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可以激發人們不斷產生探求化學奧秘的欲望。另外化學實驗對提高我們高中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產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通過創建學習情境,來塑造我們科學的思維、態度和價值觀。
二、化學實驗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同學們學習積極性不高
現在我們用的教材中實驗部分是根據集中和分散兩種方法來布置的,通過對各個模塊設置專門或者獨立的實驗來強化化學學科特征;有時候還會借助實驗探究等其他形式,實現在化學與生活等的相互滲透。現如今的教學方式一般就是學習本章節新課之后,再統一進行好幾個實驗。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很多,無法充分調動我們的學習積極性。
2.不能有效增加我們的實際能力
開設化學實驗是為了讓我們掌握基礎概念,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思維能力的,從以前的科學報道中可以知道,我們只有秉承正確的思維,才能有新發現。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化學實驗課上往往只是老師在給我們演示實驗,然后我們在下面按著老師的步驟一步步操作,并不能開發我們相應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只是照葫蘆畫瓢而已,所以化學實驗課并沒有有效地開發我們相應的能力。
3.課堂混亂,實驗課教學效果不高
我們在上實驗課的時候,實驗室里充斥的往往都是一些明星八卦,歐洲杯等等的與實驗內容無關的聲音,讓想學習的同學也學不到知識;還有部分學生,對實驗目的、內容、操作步驟不明確,實際操作的時候手忙腳亂,甚至摸不著頭腦,實驗進行不下去;還有的是實驗過程中發現缺少必備的實驗裝置或者實驗裝置有破損,就只能臨時中斷實驗去找老師要
三、提升學習效果的策略
1.激發自我的學習興趣
以前我們進行的化學實驗都是對已學知識的正確性進行驗證,非常呆板和枯燥。我們沒有絲毫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進而造成我們對化學實驗沒有興趣的現象。對于這樣的情況,多觀察、設計和進行趣味性實驗就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水中花園、冰棍燃燒等,我們就認識到奇妙的化學知識,進而對化學的求知欲望會愈發熾熱。另外,還可以充分挖掘化學之美,化學主要是研究客觀世界,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有五顏六色的物質和晶瑩剔透的化學儀器,千變萬化的化學反應且不同元素的組合會產生形態、性質 、顏色等各不相同的物質,這些現象無不體現了化學的形象美;另外元素周期表也體現出了化學的和諧之美。總而言之,化學實驗中處處有美的東西,將化學的美挖掘出來,就可以激發我們對化學知識的渴望。
2.自我設計與創新實驗
實驗探究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需要邊理解邊實驗,將過去的驗證實驗轉為探索性實驗,如在原電池實驗中,我們應該試著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認識并分析在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過程中,該怎么設計方案?銅電極上為什么會有氣泡?通過設計這些問題,可以推動我們積極動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進而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促使我們更易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實驗知識。
3.做好課前預習,合作互助
課前準備工作主要有充分準備好儀器、藥品和器材,并將儀器、藥品等放置有序;提前了解實驗成敗的條件和關鍵步驟;并且適當地加入學習小組,實現合作學習。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應該在化學事宜按過程多多觀察別的同學是如何操作的,是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結果的,并且對于別的同學不懂的地方進行指導,同學間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高中化學實驗課堂的開設有著重大的作用,但問題也有很多,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我們的學習能力;對于這樣的情況,在新的時代、新的時期需要對高中化學實驗進行改革和創新,適當地增加探究式性實驗,以此來提升我們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才能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文剛.新課程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探析[J].現代閱讀,2014,2(10).
[2]王美文.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