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云
摘要:在教學中,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形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的記憶,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使歷史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
關鍵詞:教學;愛國主義;歷史素材;情感
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人們對祖國的這種神圣的感情是隨著對本國歷史的認同感的增加而增長的。歷史上的侵略者除了占對方的土地,還試圖消滅對方的歷史文化。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不準當地人民學習法國語言和歷史,1932年日本在東北建立人為滿洲國后,限制當地人民學習中國的歷史。侵略者之所以這樣,正說明歷史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在學校各科的教學中雖然都滲透著愛國主義教育,但他們是零散的,而歷史課則不同它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歷史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教學過程是“知、情、意、行”相結合的過程。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教師應盡的職責。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渠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發揮歷史圖片的作用
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多少志士人仁,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從驅逐倭寇的繼光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從與戰艦共存亡的鄧世昌支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從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到用滿腔熱血寫下《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這些民族英烈的感人事跡,卻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素材。因此,筆者在授課時分利用教學圖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又如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時,筆者自制了可以活動的中國地圖,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租界地”和“勢力范圍”圖表及“時局圖”,將代表各帝國主義的動物用不同顏色制成穿插圖片,來顯示列張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既形象又逼真。
二、利用音樂、歌曲、渲染氣氛
精心設計每一節新課的開頭,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九一八事變”一課時,筆者以歌曲《松花江上》導入新課,筆者從學生的表情里看到了他們對國土會唱這首歌嗎?這首歌告訴人們什么史實?以此教育學生永遠也不要忘記9月18日這一天,居安思危,勿忘國恥。
三、播放錄像片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講《抗日戰爭》一節時,筆者就播放影片《屠城血證》,影片中日本人用中國人做他們習武的活靶子,進行殺人比賽,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被日本殘害。一個個逼真場面使學生看到了日本的滔天罪行,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時,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影片《甲午風云》的某些片斷,課堂上學生無不痛斥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日本的狼子野心,無不為大官兵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而感動。
四、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在歷史教學是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增強民族自尊心,從而強化愛國主義思想。例如:在中法戰爭中,二馬子才在前線勇抗擊法軍節節勝利,而李鴻章卻發電報鳴金收兵,停戰求和,使中國人不戰而敗。在比較中學生們進一步認識到了落居就會挨打的道理。在講述鴉片戰爭的歷史時,筆者把當年林則徐禁煙和今天的禁毒聯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不同時代的愛國之舉,其宗旨都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作為青少年絕不能上當受騙吸毒。講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的歷史,筆者便把它和今天實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聯系起來,說明兩者都是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
五、引用詩詞典故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歌謠、成語典故也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學習“淝水之戰”時,可引用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學習“一、二九運動”時,可播放《畢業歌》;學習“渡江戰役”時,可朗誦毛澤東的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不僅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對于古傳誦的歷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教師如果有感情的朗讀,也能燃起學生的熱情,使愛國主義教育寓于無形之中。
六、利用情感熏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歷史課堂上,學生愿意聽生動的人物故事。因為繪聲繪色的講述,能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筆者授課時就抓住這一點,因勢利導,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筆者補充了以下內容:虎門守將關天培,在琦善拒發援兵時,孤軍奮戰,受傷數十處,血流如注,仍繼續戰斗,直到炮彈穿透他的胸膛······又如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在船沉之后拒絕士兵送來的救生圈,同時推開用嘴銜著他辮子的愛犬,放棄生的希望,寧可自殺殉國。通過形象的講述,使學生對這些民族英雄所表現的愛國精神有了充分的認識,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當課上到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中國從此論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時,學生陷入一片悲哀和憤慨中,這時筆者又引導學生認識“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并強調只有建設,才能擺脫落后,才能揚眉吐氣。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精神飽滿。
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使歷史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