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小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接受教育的任務必須通過再現形象才能完成。重視再現形象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有著不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就小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的具體性、主動性和差異性,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文學作品;再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要依據詞語的具體性
再造想象的內容、范圍和方向都要受作品語言的制約,并且以在頭腦中再造出與作品語言相對應的具體形象為目的。
詞語有其概括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詞語又有其具體性,所以,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才能通過再造想象重現作者所描述的形象。古今中外的語言大師,無不在追求語言的具體形象性上下功夫。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綠”,賈島寫《題李凝幽居》時的“推”還是“敲”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例證。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要在作品語言描述的誘導下不斷改造、加工和組合頭腦中的表象,使之與作者語言的具體運用相呼應,才能再現作品所描述的具體形象。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詞語的掌握,一是數量少,二是概括水平比較低。但是他們掌握詞語的概括性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學習新的詞語,卻必須從具體上、個別上開始,逐步進行。學習文學作品,通過再造想象形成具體的感性的物象,就是在具體上、個別上對詞語進行理解的結果。
近幾年來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在于重視詞語的概括性,大于重視詞語的具體性;重視詞語的分析綜合,輕視詞語形象再造。舉例說明如下:
“黃曉文隨即從身上扯下一綹布條,三下兩下把腳捆了個結實,二話沒說,轉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對這句話一般的講法是:找出這幾話中的動詞并說說這幾個詞表達了什么,有什么好處。這樣一來連長黃曉文的表情、動作和神態在腦際就容易略過。因此也就把握不住形象的內涵,對幾個動詞和表示的形象也就缺乏一個具體地個別地理解。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模仿幾個動詞具體做一做,在做種感悟、體會。
二、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的主觀能動性
在閱讀中,學生對作品所描述的形象并不是機械的復制和被動的認知,沒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再造想象就不能進行。所謂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首先就是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以及表象記憶和情緒記憶再造作品所描繪的形象的形象,然后才是對課文形象的認識。作者是以他的生活和知識積累,表象和情緒記憶為基礎創作文學形象的,文學形象的特點是概括又具體,并且是熔概括和具體于一爐。學生用自己的經驗、知識表象,通過加工改造,如果能相應地再現作品形象,那就能夠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加工改造經驗和表象,課文形象就能充分再現出來;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加工改造經驗和表象,思維處于一種休眠、半休眠狀態,作品形象就不能、至少不能相應的再現出來。因此呈現于學生頭腦中的形象可以說是作者和學生所共同創造的。比如《懷素寫字》這篇文章,寫的是唐朝書法家懷素刻苦練字的故事,與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但是,學生能用自己的經驗、知識、表象進行重新加工整合。離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可能再現文章的生動形象,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也就成為不可能的了。
三、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生再造想象的差異性指的是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會出現差異。在教學實踐中,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譯文、表情誦讀、扮角色表演和描繪作品方位圖的時候表現不同,這種差異性的表現并不單單是一個理解問題。
語文教學是從語文這個角度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學生在接受影響時,要用心理眾多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功能。在再造想象中,影響小學生再造想象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生活經驗、知識積累、表象儲備不同,再造想象不同
每一個學生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表象儲備不盡相同,所以他們的再造想象也就有所不同。對同一篇作品,用的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表象多一些;有的那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表象多一些。再造的形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直接,有的間接。這就使不同的學生在再造的形象中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2.興趣、愛好不同,再造想象不同
小學生在再造想象中,總是鐫刻著他自己的興趣、愛好的烙印。由于興趣愛好的不同,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和表象也就會不同。在閱讀中,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往往表現出個人的偏愛。有的喜歡古詩,有的喜歡童話;有的喜歡景物描寫,有的喜歡人物刻劃……。
如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喜歡故事情節的學生,學習“怎樣打”這部分時會自學積極,甚至心動神往,其他學生就會如隔岸觀火,再造形象其生動、鮮明、真切程度就會有差異。
3.表達能力不同,再造想象不同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環境、故事情節都是再造想象的結晶。可以說沒有再造想象就沒有文學作品。所以,語文教師常常通過布置適量的幻想習作給學生多創造、提供再造想象的機會,使其這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但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的善于書面,有的善于口頭,即使是同一類的也會有高低之分,正因為如此,他們再造想象的結果必然會大相徑庭。
再造想象是學生獨特的心理活動,它不能離開學生的自主積極性,而獨立存在。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雖然在理論上被否定了,但在教學實踐中還廣泛地存在著。筆者曾多次調研過多個小學各年級的學生,對學過的重要課文的主要部分的細節很少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記住的多半是一些大概內容以及抽象的詞義、段意和主題思想,說明學生根本沒有“學進去”,顯然,這與“學講計劃”的主旨是相背離的。因此,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也就必然受到影響。這與教師沒有充分重視學生對課文進行再造想象有很大關系。另外教學上的一刀切,或以尖子學生的再造想象代替一般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再造想象,也與學生再造想象中的差異性的規律相悖謬。
總之,再造想象是小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創作活動,是在理解文章語言的程序中進行的,是掌握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對于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都有促進效應,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給以應有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顧金水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J]教育視點2014-6
[2]張飛峰 談談小學生再造想象的培養[J]群文天地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