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張,灰色基礎設施不斷增加,綠色面積急劇減少,人類這一切建設發展造成了自然界水循環的“短路”,同時,全球變暖影響了世界范圍內水資源的改變,暴風雨及與其相關的大范圍的洪災和污染的發生頻率也在增加,傳統排水基礎設施的局限性導致了我國洪澇災害日益嚴重。
分析西安地區低影響開發的影響因素,提出西安地區不同開發模式低影響開發設計原則及方法,為西安地區不同開發模式下的雨洪管理模式提供新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西安地區;景觀設計
【引言】:
西安地區屬于半濕潤氣候,半濕潤區的城市雨水設施規劃應采用雨水回用模式,而不是簡單的以“排”為主。對于該區域采用雨水回用模式,在充分補充地下水的情況下,將入滲的雨水通過傳輸系統流向雨水回用系統,通過回用設施進行凈化利用,用于生活用水、補充景觀水體或綠化澆灌用水。
1、結合低影響開發的建筑設計
1.1采用群集開發模式
在對建筑進行規劃之前,應結合場地的現狀調研,結合土壤的特性,將建筑物規劃在土壤滲透率較低的區域。群集發展模式的主要出發點就是保護城市水文及生態敏感區域,從場地中釋放出更多的透水地表,維持美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
西安市的城市規劃中,以商住建筑為主。盡量減少場地內不透水面積或將不透水表面設置在場地內土壤滲透率較低的區域,在建筑布局上,建議采用中心圍合式,因為相對比傳統的橫向排列式,這樣的建筑布局方式可以減少道路設計,使鋪裝場地更加集中,能夠增加公共綠色空間,為LID設施的布局提供足夠的空間。
1.2建筑與雨水收集相結合
將建筑與低影響開發設施相結合,利用集水箱將建筑屋面所收集的雨水進行回用。將建筑附屬綠地與雨水花園相結合,根據建筑的規模,設計不同大小尺度的雨水花園,形成一個層級,形成不同組團的雨水花園[2]。
1.3屋頂綠化及外墻綠化
屋頂綠化和外墻綠化,都是將植物與建筑構造相結合。屋頂綠化和外墻綠化都屬于低影響開發設施。屋頂綠化與外墻綠化利用土壤、植物及微生物對地表徑流雨水進行吸收,目前在我國應用較廣泛。
2。結合低影響開發的道路設計
目前,我國道路存在雨水徑流量大、污染嚴重、道路資源流失等問題,對于道路設施的改造已迫在眉睫。將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公共設施、雨水管理同景觀系統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態的、可循環的一個體系。以下主要從LID模式的道路斷面設計、結合道路的LID雨水設施及道路植物設計這三方面來進行闡述。
2.1采用LID模式的道路斷面設計
LID模式的道路主要將道路設施與LID技術設施相結合,構成一個微循環的道路體系。主要的LID設施分別是生態樹池、下凹綠地、透水鋪裝,并根據道路的寬度、車流量及該場地滯留雨水量進行詳細設計,且靈活運用。
我們在進行LID模式道路設計時,應該結合哥本哈根暴雨應對準則中綠道的設計思路,形成具有彈性的雨洪管理模式。哥本哈根將城市街道利用高差設計為“安全同行路段”和“洪水淹沒區”。將街道設計為“V”形空間,在街道地勢最低處設計帶狀的滲透溝,如遇特大暴雨,綠道中央所設置的綠色設施將作為蓄水面,而街道兩側高出的人行道仍能滿足正常出行。
2.2結合道路的LID雨水設施
適合道路的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主要有透水路面、生態樹池和下凹綠地,工程措施主要有滲水管和集水井,將雨水設施與道路現狀靈活結合起來。
3、結合低影響開發的綠地設計
對于新城區的開發建設而言,應盡可能早地開展雨水系統規劃,道路交通系統、綠地系統、河湖水系統的協調統籌規劃,實現生態可持續目標。將結合LID的城市綠地主要分為公園綠地和附屬綠地,主要從景觀要素如何與LID設施相結合來進行闡述。
3.1地形
在進行LID設計時,應對場地內原有的場地特征進行保留,充分利用場地特征,對其原有地形的匯水區域進行分析,然后對其地形進行改造。對坡度較陡的區域進行植被保護,而地勢較低洼的區域,將其與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等滯留滲透設施相結合,對場地匯水區域進行雨水吸收下滲。對于地形略平整的場地,利用低沉本填挖技術對其場地進行改造,形成高低錯落的微地形,利用微地形作為吸水海綿體。
3.2水景
以水為友,彈性設計,強調人對水的適應,要與洪水共進退,用富有彈性的土地利用設計,代替灰色防洪設施。對雨洪進行計算模擬,確定水安全紅線,并給洪水留足空間,使其河流駁岸應對雨洪災害時具有彈性,能應對多層次的雨洪災害。結合鄉土植物和地形,保護和恢復河流自然形態,形成與洪水重現期相適應的彈性生態防洪景觀,保留鄉土植物并將其與濱水駁岸相結合。
3.3植物
將雨水設施與城市綠地結合時,植物在控制場地徑流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選擇植物時優先選擇鄉土植物,鄉土植物能保障其存活率并能形成獨特色生境。其次要根據具體的雨水設施選擇具體植物種類,如滯留滲透設施需根據雨水徑流量水位選擇植物耐水淹程度。最后,在滿足低影響開發前提下,還應對綠地的整體景觀效果進行設計,應強調立體種植搭配,形成豐富的植物空間及景觀層次。
3.4園路及場地
將城市綠地系統中的園路與場地與滯留滲透設施、傳輸設施相結合,能很好的將匯集在園路上的地表徑流通過設計標高低于園路的雨水設施,進行消納滲透。可將下凹綠地、植草溝、滲透溝根據園路的寬度及該區域匯集的雨水徑流量,進行靈活組合。將下凹綠地布置于園路兩側,對路面雨水進行滯留滲透,盈余的雨水則通過傳輸型植草溝或滲透溝排放到景觀水體或受納調蓄設施中。
4、結論
將西安地區按照開發模式的不同,分為新開發區和老城區,并提出西安地區不同開發模式下低影響開發設計原則及方法,對新開發區雨水系統規劃、建筑規劃、道路及綠地規劃提供一定的設計原則,對老城區進行建筑、道路及綠地提供LID改造方法,為西安地區在雨洪利用方面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王佳.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場地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3.
[2]苗展堂.微循環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態系統規劃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
作者簡介:崔淇淇(1991.7—)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風景園林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