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
摘 要: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是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基礎,更是為學生的語文素養打基礎。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仍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朗讀教學中的一點方法和感悟,懇請有緣看到的老師批評指正。
關鍵詞:文言文 初中語文 朗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187-01
一、初讀
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采用教師范讀或聽朗誦音頻的方法,引導學生接觸一篇新文章。我個人認為最好的初讀方法,是讓學生自己讀,出聲的朗讀。學生眼、腦、口并用,隨著并不熟練的讀書聲從口中迸發,他們的大腦和心智都會被這篇古文濡染,不熟識的字詞變得格外醒目,難理解的古文字意也好想弄個明白,進而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初讀的過程無需他人代勞,更不可省略不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初讀就是文言文朗讀教學的“磨刀”階段。
那么初讀階段,讀幾遍才合適呢?這個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時間充足了,可以多讀幾遍;有的同學喜歡讀,就完全可以多讀幾遍。當然會有同學不喜歡讀書,或不喜歡所學的文章,那么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也是要讀1—2遍。
初讀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動筆的習慣。及時圈畫批注或做筆記,把疑惑,感悟,聯想及時記錄在書中或筆記本上。有的同學每節課都做筆記,但臨近期末考試檢查筆記時,卻又拿不出。原因是,他記錄的不少,但沒有保存好,經常記錄在紙片上,逐漸散失了。這令人十分遺憾。所以,師生都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筆墨清晰存留住“的好習慣。習慣終成自然。
二、范讀
學生初讀之后,若想得到進一步的學習,一定要有老師的示范和引導。這時,教師需要給學生展示一個準確、規范的朗讀——包括字音、句竇停頓、人物語氣情感,都要準確和恰當。這需要教師課前下很大的功夫來備課。如果教師對自己范讀不夠自信,也可以選取較好的朗讀音頻,播放給同學們聽。
很多人會認為教師的范讀到這里就結束了,其實遠遠不夠。學生讀的時候,老師總是急于給予評價,反過來教師范讀的時候,可不可以允許學生給出評價?我想,允許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這會體現一個教師的寬容度,也會拉近師生心理距離,并且增加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勇氣。評價包括由衷的贊美也包括中肯的批評,這兩個方面都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助推劑。師不必賢于子弟,弟子不必不如師。在學生們面前,我們何嘗不是學生呢?
三、通讀
文言文畢竟不同于現代文。即使是現代文的閱讀,師生仍會對文本存在疑惑,何況是讀古人的文章!所以花費時間讀通一篇文言文,去透徹理解它,是非常必要的。
之所以有上述想法,是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看到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疏通文意。甚至是在級別較高的展示課上,仍有教師采用這種方法。學生自學之后便是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句式、文章結構。我對此十分懷疑。即使當老師的,如果想要把一篇類似《魚我所欲也》這樣篇幅的古文翻譯下來,把文意疏通,也是有挺大難度的,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恐怕是疏而不通吧?這并不是過分輕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而是針對這類現象客觀評述罷了。所以我不主張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己疏通文意的教學方法。
那么怎么辦呢?教師講解。
開篇第一句,每個字詞該如何翻譯,有的字在文本中有注釋,有的字可以推測其含義,還有的字可以由教師直接告知,知道每個字的意思后,請同學們字字落實,把每個字的譯文像串糖葫蘆一樣把它們串聯起來——這是“直譯”。如果直譯后句子不通,那么就需要根據語句的本義或作者的原意將譯文稍加變通,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需要強調的是務必遵從原意——這是“意譯”。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不管直譯還是意譯,我們都要遵從“信、雅、達”的原則,即忠于原文本義,使用優美恰當的語言,通順暢達地翻譯原文。教師像這樣耐心的帶領學生翻譯文章,也就做到了授業解惑,大部分學生會從中受益,學得扎實。
全文都要這樣一字一句的講解嗎?不是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教育是相互交融的過程。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那與填鴨式沒有什么區別。整篇文章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教師講解,另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自學的方法就是仿照教師講解的方式,即翻譯字詞,然后直譯與意譯相結合。自己疏通文段后小組內交流。最后是教師把關:學生把自己翻譯的譯文展示給全班同學,但凡有錯誤出現,老師一定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解更正,給所有同學一個確定無疑的答案。確保學生的自學效果不次于老師講解的效果。學生自學的過程也是悟道的過程,悟出文言文翻譯之道。
四、譯讀
文意疏通后,要“趁熱打鐵”教學生譯讀。所謂譯讀,就是讓學生手執課本,眼睛看著原文,說出每句話的譯文。這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溫習,也是對他們口語表達的一個鍛煉。英語中有同聲翻譯,我們的母語,古今漢語,又何嘗不能同步翻譯呢?
“不動筆墨”“不讀書”,譯讀全文時把卡住不通的語句劃下來。譯讀之后小組內交流,解決存在的問題。小組內部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班級內解決,由老師來解答。這樣就基本確保了每個同學都能通順的翻譯全文。
五、品讀
品讀文本的過程是朗讀教學的升華過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讀書的角度也是獨一無二的,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允許學生存在自己的認知。這一理念可能所有的教育者都認可,但是這一理念的實際落實情況就不會太樂觀。在實際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師把對文章的解讀、主題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做成明確的答案,讓學生加強記憶,來應對考試。這不但會限制學生的思維,還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功利性的教學會扼殺智慧,隱沒天性。所以我提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教師對于文章的解讀,可以參考資料,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認識,這些寶貴的正向的觀念要傳授給學生。師生思想的碰撞會產生智慧的火花。
六、識記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溫故知新,這是古圣先賢教導我們的學習之法。對于初中階段的文言文,但凡是文中要求背誦的,就應該不折不扣的背下來吧。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可是現實情況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背誦古文與考試成績幾乎沒有任何關系,要求學生情真意切的背誦古文實在是太難!我只能情真意切的勸勉學生們努力背誦吧!
結束語
做教育需要情懷,教師需要不斷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愿意不斷努力,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