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景,薛 源
?
成都市太極拳開展狀況的研究——以“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為例
石 景1,薛 源2
1.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100;2.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100。
為了解成都市開展太極拳的狀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對“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報名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成都市太極拳活動開展狀況良好,但各地區開展狀況成效不一;參賽的主力軍是各地區的社區輔導站,代表學校的參賽隊伍相對較少;中老年人占據了主導地位,尤其是女性,青少年參賽人數相對較少;成都市太極拳練習者健身欲望強烈,太極拳習練者選擇練習24式和42式太極拳的明顯多于其他拳種,隨著對太極拳的不斷了解和習練,對于太極拳的編排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集體自選太極。針對本次太極拳錦標賽報名情況統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有效的解決辦法,為今后成都市太極拳的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
成都市;太極拳;開展狀況
太極拳是東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百年來通過武術家們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加之政府部門的重視,使他不斷完善并成為集文化、強身、技擊和修生養性為一身的獨特健身項目。2012年4月,成都市“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在大邑縣鶴鳴山道源圣地廣場舉行,這標志著成都市打造太極之城正式拉開帷幕。2016年3月市政府辦公廳出臺了《2016年“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成都市將根據“太極蓉城”系列健身活動5年計劃,繼續組織一系列貼近基層、服務市民的太極拳健身活動,進一步倡導全民健身理念,擴大太極拳習練人口。太極健身在成都有著非常龐大的愛好者群體,在市體育局制定的5個單項“十三五”規劃中,“太極蓉城”是其中之一。希望進一步增加太極文化的普及程度,提高太極文化名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對我市全民健身活動的科學指導,在全市營造崇尚科學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
1.1 研究對象
以“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報名情況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博碩論文庫、中國學術期刊網上進行檢索,搜集了相關的學術論文,閱讀了近十年各種有關太極拳文章的體育學報和期刊。
1.2.2 訪談法 與參賽隊員進行交談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對所收集和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學原理,對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觀點和建議歸納整理。
2.1 “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參賽隊伍統計分析
2.1.1 參賽隊伍分布區域 “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規程上明確參賽單位包括各區(市)縣體育政府部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管委員會社會事業局及各武術館、校、輔導站和企、事業單位。據統計,本次比賽共155支隊伍,其中領隊155人,教練170人,男運動員493人,女運動員1 057人,共計1 875人參加。

圖1 參賽隊伍分布區域
成都市區縣市共21個包括:金牛區、青羊區、武侯區、錦江區、成華區、新都區、郫縣、溫江區、雙流縣、龍泉驛區、高新區、青白江區、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蒲江縣、金堂縣、大邑縣、崇州市、新津縣、天府新區。由圖一可見,參加本次太極拳錦標賽的155支隊伍中,高新區參賽隊伍數目居各區首位,40支參賽隊伍占總隊伍數目的1/4;位居第2位的是溫江區,18支隊伍;五大城區共45支參賽隊伍,其中錦江區僅有3支;其他各區縣市參賽隊伍大部分在5支隊伍以下。
由參賽隊伍分布區域及人數可知,習練太極拳的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參賽隊伍和人數都創新高,表明人們對參加太極拳比賽熱情很高,但成都市各地區太極拳開展狀況取得的效果不一,發展不均。
2.1.1 參賽隊伍性質

表1 參賽隊伍性質統計(N=155)
由表1可見,155支參賽隊伍中有89支隊伍來自各社區輔導站,22支武術協會的隊伍,20支隊伍是各地區文體局組織的,11支學校的隊伍包括2所大學、2所中學和7所小學,研究所、俱樂部和其他共13支隊伍。
對參賽隊伍性質統計得出,參賽的主力軍是各地區的社區輔導站,這些社區輔導站是開展“太極蓉城”活動建立的習練太極拳的場所,主要集中在廣場、公園,方便市民在身邊就能找到習練場所,不花錢還能得到專業的指導。隨著太極拳的練習者不斷增多,擁有良好的活動場所是成都市推廣太極拳發展的有力保障。武術協會和各地區文體局積極組織隊伍參加比賽;代表學校的參賽隊伍只有10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太極拳在學校的開展還有待加強。
2.2 “太極蓉城”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太極拳錦標賽各項目參賽隊員統計分析
2.2.1 單人項目參賽隊員年齡分析 運動員年齡分組為:A、6周歲以下(含6歲),B、7周歲—10周歲;C、11周歲—15周歲;D、16周歲—20周歲;E、21周歲-30周歲;F、31周歲-40周歲;G、40周歲-50周歲;H、51周歲-55周歲;I、56周歲-60周歲;J、61周歲-65周歲;K、66周歲-70周歲;L、70周歲以上。本文結合中國傳統按年齡劃分將參賽隊員組別分為5個年齡組,即兒童組(<=6周歲),青少年組(7-29歲以下),中青年組(30-39歲),中年組(40-60歲)和老年組(>=60周歲)。

表2 參加單人競賽項目隊員統計
從參加本次錦標賽的單人競賽項目隊員的統計來看,所呈現的特點是40-60周歲的中年人最多,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較多,7-29周歲的青少年居中,30-39周歲的隊員較少,6周歲以下的兒童最少,(見表2)。由此可知,參賽的主力軍是中老年組,年齡在40周歲以上,注重形神合一,強調內外兼修的太極拳受到了廣大中老年人的青睞,他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還可以起到協調身心緩解壓力的作用。40周歲以下的參賽人次相對較少,其原因在于很多青年人愿意參加一些健身房鍛煉或者進行室內的運動項目。
2.2.2 單人項目參賽隊員性別分析 從參賽隊員的性別來看,多個項目中女性比男性的參與率高,(見表2)。這種現象的產生因素有多種。(1)從社會角度來分析,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文明程度也在不斷進步,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女性在社會參與、生活方式、自我認知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為女性習練太極拳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2)女性對自身健康的追求,其試圖打破對營養品和藥物的依賴關系與渴望一種健身手段相聯系,促使其進行太極拳鍛煉,這是女性習練太極拳的內部條件;(3)太極拳的練習特點是緩慢柔和,身心放松,呼吸均勻,不僅適合老年男性練習,更加受到女性的喜愛,如養生武舞這個項目;(4)目前,在城市社區習練太極拳已成為一種潮流,事實證明,太極拳不僅有助于鍛煉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消除老年人孤獨感。城市社區老年女性渴望與他人與外界接觸,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2.2.3 單人參賽項目分析 從參賽項目來看(見表2),在競賽太極拳(24式、42式、其他規定太極拳)、傳統太極拳、李雅軒太極拳、競賽太極器械、傳統太極器械、成都太極、養生武舞這7個單人項目中,參加競賽太極拳的人次最多是競賽太極拳,包括24式、42式、楊氏、陳式、吳式等,尤其是24式太極拳與42式太極拳的參賽隊員人數最多共576人,可見這兩種太極拳的推廣效果是特別顯著的。其次是競賽太極器械,參賽隊員共308人;再次是傳統太極拳和傳統太極器械,參賽隊員分別為190人和185人;成都太極的參賽隊員為106人,李雅軒太極拳參賽隊員為29人,養生武舞16人參加且全是女運動員,這與養生武舞的項目特點動作柔和密切相關。
2.2.4 多人組項目統計

表3 多人組項目參賽隊伍統計
多人組分為4個項目:男子雙人組太極拳、女子雙人組太極拳、男女混雙太極拳、3人組太極拳。參賽隊伍最多的是女子雙人共22組,3人共19組位居第2,15組男女混雙隊伍和4組男子雙人組。再次證明女性對太極拳的參與度較高。
2.2.5 集體項目統計

表4 集體項目參賽隊伍統計
集體項目分為6人組集體自選太極與集體武舞。6人組集體自選太極包括各式太極拳、拳劍組合、拳刀組合、拳扇組合、拳劍扇組合和花樣太極拳等多種自選組合,參賽隊伍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并編排不同的拳和器械組合,這種多樣性不僅可以提高練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全方面的展現太極的力與美。正是這一特點才吸引了480人的參加。參加集體武舞的隊伍有11支,雖然明顯少于參加6人組自選太極的人數,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太極項目的喜愛。
3.1 結 論
(1)成都市太極拳活動開展狀況良好。參賽隊伍和人數創新高,但各地區開展狀況成效不一,參賽隊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其次是溫江區、武侯區、成華區和彭州市。
(2)參賽的主力軍是各地區的社區輔導站,“太極蓉城”活動中,為促進全民健身習練太極拳,成都市在社區建立了多個輔導站,這不僅解決了場地問題同時為習練者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其成效顯著,但本次比賽代表學校的參賽隊伍相對較少。
(3)從參賽隊員年齡和性別上看,中老年人占據了主導地位,對于既可增強人的體質,還可以起到協調身心緩解壓力得太極拳運動項目深受他們的喜愛,尤其是女性,她們對太極拳的青睞超過男性。習練太極拳的青少年人數相對較少,是因為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認為太極拳是中老年人的專屬運動,不適合他們練習。
(4)成都市太極拳練習者健身欲望強烈,太極拳習練者選擇練習24式和42式太極拳的明顯多于其他拳種。隨著對太極拳的不斷了解和習練,對于太極拳的編排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集體自選太極。
3.2 建 議
(1)目前,開展狀況相對較好的區域帶動落后的區域,形成“一幫一”或者“一幫多”的局面,當然這是離不開政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
(2)加強社區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為習練者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增強自我和他人認同感。
(3)提高青少年學生對太極拳的認識。學校可舉行太極拳知識講座,大力宣傳太極拳文化;開設太極拳課程,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實的體會太極拳的技法如攻防含義等;多舉辦太極拳比賽,為學生提供條件,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
(4)加強太極拳指導員的武術素養,輔導站,太極拳協會、俱樂部及學校都對太極拳教師定期進行考核。
(5)加強太極拳的創編工作。這是太極拳傳播和推廣的又一重要手段。
[1] 段廷進,李少杰.論太極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搏擊:武術科學,2008(2):34~35.
[2] 龔巧麗.成都市太極拳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武侯區小學為例[D].成都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5).
[3] 夏承海.對南京市部分社區老年人習練太極拳狀況的研究[D].海南京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6).
[4] 曾慶國.太極拳健身作用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2(04).
[5] 湯立許,蔡仲林,劉 軼.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困境及路徑選擇[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5):574~578.
[6] 楊黎明.論太極拳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以河南省太極拳發展為例[J]. 體育文化導刊,2006(10):8~10.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ijiquan in Chengdu——A Case Study of “Tai Chi in Rongcheng” Thirteenth Taijiquan Championships in Chengdu, 2016
SHI Jing1, XUE Yuan2
1. Sichuan Aerospace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 China;2. Institute of P.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0,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aijiquan in Chengd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istics of enrollment of “Tai Chi in Rongcheng” thirteenth Taijiquan Championships in Chengdu,2016.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going to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aijiquan is popular in Chengdu, but the effects vary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The majorities are community houses, whereas school teams are relatively few. The elderly occupy a dominant position, especially women.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youth participate in it. The purpose for Chengdu Tai Chi practitioners is to be fitness. Tai chi practitioners are likely to choose 24 type and 42 type than other types. With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of Taijiquan,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ai chi choreography, especially for group practioners. This paper aim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in Chengdu.
Chengdu city; Taijiquan; Present situation
1007―6891(2017)02―0102―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2.27
G852.11
A
2016-07-04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