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兵,費汝海
?
廣西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轉型問題探究
鄒志兵,費汝海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以普通高校轉型改革為研究背景,以廣西19所轉型大學里面開設有體育專業的8所新建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分析了8所院校體育專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在專業建設、專業特色、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在專業定位、教學模式改革、專業特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路徑選擇,以期為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新建高校;體育專業;轉型;探究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要求: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廣西教育廳在此背景下及時啟動了轉型發展的試點部署,將全區1999年以來建立的19所本科院校(含獨立學院)納入轉型發展行列,分整體試點和專業集群試點兩種方式進行。體育專業作為比較難就業的專業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改變現有的教育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校體育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成為了各新建本科體育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1.1 研究對象
以玉林師范學院、河池學院、百色學院、賀州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等8所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的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法 通過上網,查閱2014年5月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的內容為研究背景;廣西區將全區1999年以來建立的19所本科院校(含獨立學院)納入轉型發展行列為選題依據。通過網站收集和了解8所有體育專業院系的相關辦學情況。
1.2.2 訪談法 通過與廣西老牌本科體育學院的院長和相關領域的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聽取了他們對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要注意的事項的一些建議。通過與研究高校的相關領導和部分老師進行交談,獲取第一手資料。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確定了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
2.1 8所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發展現狀
這8所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主要以體育教育專業化為主,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輔,其中穿插有保健康復專業,這與這些高校大都從以前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有歷史淵源。

表1 廣西8所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設置情況
2.2 廣西8所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2.2.1 專業設置比較單一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8所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開設了教育部規定的5個體育本科專業當中的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而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沒有開設。只有玉林師范學院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且各校體育教育人才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同質化現象嚴重。其他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匱乏,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下對體育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2.2.2 專業特色不夠突出 8所院校的特色項目中,只有河池學院的獨竹漂特色鮮明,具有典型的桂西北民族特色,是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訓練基地之一;三人板鞋也代表廣西參加第十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獲得3金、2銀、3銅的好成績,在全國高校當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享有很高的聲譽,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穩定而成熟的專業特色;玉林師范學院的運動康復專業是廣西區唯一一所開設的院校,是廣西區的特色專業,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器材,有固定和多樣的實習場所;其它各院校特色項目不是很突出,有的還重復,且不穩定。
2.2.3 專業師資隊伍情況

表2 廣西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特色情況一覽表
高等教育應用型轉型首要的問題是教師要轉型,因此師資隊伍的質量決定著高校轉型能達到的高度和遠度。師資隊伍建設具體內容包含教師的年齡、學歷、學緣、職稱、是否雙師型等方面[1]。
從表3調查的結果來看,除了3所獨立學院,其它各院系的教師數量基本上能滿足各專業的教學;從年齡來看,以中青年教師偏多,可塑性比較大,通過多種途徑培訓,可以勝任轉型發展的需要;職稱結構來看,講師偏多,高級職稱人才偏少,尤其是正高職稱,有些院系甚至還沒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學緣結構來分析,本省畢業的學生比較多,外省的教師也集中在武漢體育學院:學歷來講,碩士跟博士偏小,但在獨立學院里面,碩士占80%以上,這跟獨立學院體育專業辦學較晚,教師招聘等條件等要求有很大關系;“雙師型”教師所有院系里面都偏少,有的院系甚至沒有。

表3 廣西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師資隊伍情況
2.2.4 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實踐體系 從調查結果來看,8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大部分采用“平臺+模塊或者+專業方向”等結構,平臺分為公共基礎必須和學科必須,且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課程相同率在80%以上,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老師大部分是從體育教育移植過來的,真正從事社會體育指導的老師并不多。有些院校根據自己的民族區域特色在專業選修課中加入了一些民族特色課程。如河池學院的獨竹漂,玉林師范學院的打陀螺,民族師范學院的拋繡球,百色學院的龍舟等,主要還是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其他各學校都或多或少的開設了類似的課程,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雷同。
從教學實踐過程來看,8所新建本科高校的院系的體育專業學生大部分以教育實習實踐為主;社會實踐主要以組織比賽、擔任裁判、社區調研。只有玉林師范學院的運動康復專業社會實踐呈現多樣化,真正做到了專業實踐對口;相思湖學院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了多個方向,實踐基地和種類也較多,就業方向比較分散。其它院系,在教育系統內實踐較多,其它社會實踐能力較弱,與校企結合、產學結合的實踐平臺更少,從而造成學生就業面較窄,就業競爭壓力大。
2.3 廣西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轉型發展路徑探究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青年失業率低的國家,無一不是應用技術型大學發達的國家,如德國、瑞士、奧地利、丹麥等國[2]。這一現象告訴我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技術大學培養的學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國家政策也是轉型大學發展模式,大力提倡職業教育,新建本科高校只有找準定位,搶占先機,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體育人才,才能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2.3.1 專業辦學目標要準確 地方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以地方經濟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把人才培養的重心放在人們急需的體育服務和體育健身指導項目上來,把握人才培養的大方向。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重視和彰顯自己特需的體育需求,人們對體育的要求呈現多樣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廣西新建本科高校現有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如何和諧、完美地處理這一對矛盾,是擺在新建本科高校面前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因此,準確把握當地人們的體育需求或超前預判,動態地設置體育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與之相對應的體育人才,才能真正體現高校的“應用型”,轉型才具有針對性,這才是真正的轉型,這才是新建本科高校必須要走的一條轉型之路。
因此,廣西新建本科高校的體育專業轉型發展必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定位要以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立足地方,服務基層,在原來以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基礎上探索新的專業建設,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元素的培養模式,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真正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的服務地方人們健身需求的綜合性體育人才。
2.3.2 教學模式改革要深化 廣西新建本科高校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這一歷史機遇,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規格,在課程設置上大膽突破傳統的按學科模式設置的課程體系,建立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標準的課程體系設置[3],按照學科專業實際有針對性、選擇性地設置課程和課程模塊;在教學內容上,積極吸收時代元素,開設新的流行體育項目,如廣場舞、輪滑、攀巖、保健氣功、瑜伽等,實現教學內容與體育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在教學方法上,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教會到會學,從單向傳授到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積極推行案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教學實踐上,積極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完善校內實驗室建設,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加強與地方體育局、企業、行業等的合作和交流,多渠道地擴充實踐體系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企業、行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深度務實合作,形成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3.3 專業特色要突出 廣西教育廳要對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的設置進行宏觀管理,根據區域特色和學院特色,當地人們對體育項目的需求情況,進行整體的專業布局,實現人才差異性培養。就是在同專業的情況下也要根據各體育院校的專業建設情況,辦學實際,地域等方面確定自己的專業特色。
如河池學院體育學院可以繼續發揚獨竹漂和三人板鞋的優勢,做大做強,把桂西北的民族傳統體育特色進行深度挖掘,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學院的全面發展;玉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可以在運動康復方面做文章,在“體醫結合”的引領下辦出自己的特色,積極申報國家級特色項目;其他院系也需以“壯文化”為主的體育旅游、體育養生、體育產業、體育醫療等地方文化結合起來,“量身訂制”自己的辦學特色。
2.3.4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加強 新建本科轉型的關鍵點是教師,培養應行型本科人才必須有大量的“雙師型”教師作為保障,其專業實踐經驗和能力決定了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應該利用學校與企業、行業單位組建合作發展的體育職業聯盟集團,在集團內可以共享資源[4]。學校可以派遣老師進駐企業進行脫產或者半脫產鍛煉,企業或者行業的高級技師可以充實到教師隊伍當中來,學校和企業可以進行互通的雙向交流,從而培養大量的“雙師型”教師[5],此外,學校和企業可以共享實訓基地和教學場地,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加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同時在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進行統籌兼顧,改善廣西新建本科高校現階段存在的體育教師學歷較低、高級職稱較少、學緣結構較近等不合理的現象。
新建本科高校體育專業轉型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變化和不斷調整的過程,需要各高校結合國家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不斷創新,大膽探索,從而真正實現“新建”到“新型”的轉變。
[1] 暴麗霞.新建本科院校體育專業轉型問題探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12(6):60~63.
[2] 秦 瑋.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人才培養模式淺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4,12(4):17~19.
[3] 舒宗禮,蒲長玲.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中國學校體育,2015,6(6):37~40.
[4] 彭 前,劉 佳.地方高校應用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綜述,2014,13(4):171~173.
[5] 王剛軍.地方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特色建設的探索[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12(1):82~85.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ZOU Zhibing, FEI Ruhai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
In the college reform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o Guangxi 19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professional sports the eight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logic analysis method, 8 of the PE major of colleg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aff,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 i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in the choice of path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vide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vide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1007―6891(2017)02―012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2.32
G807.4
A
2016-07-30
2016-08-17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5C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