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伴隨IPO提速和并購重組審核趨嚴,股市“殼資源”正在從一“殼”難買轉為一“殼”難賣。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借“殼”成本已較去年下跌了30%至40%。
這種轉變理當為市場所樂見,因為在此之前,A股市場爆炒“殼資源”成風的畸形現象如一顆毒瘤,長期侵蝕著市場機能與發展愿景,其危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爆炒“殼資源”并且屢屢得手的不良示范效應,引致A股市場本就欠成熟的投資文化與投資模式更趨惡化。各類毫無投資價值的垃圾股,僅僅因為存在借殼上市可能性,動輒就被炒至天價的離奇(但是常見)案例,導致“價值投資”反而在A股市場成為了一種失敗的策略。“股神”巴菲特在近日召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就直言不諱地表示,A股市場有些時候“像一個賭場”。
其次,“殼資源”長期奇貨可居的事實存在,從整體上不利于上市公司業績提升。因為在正常情境下,上市有利于提升企業績效的正向效應之一,即在于通過上市引入新的投資者與外部監督,但“殼資源”的爆炒成風,使得投資者普遍更關注股票的炒作題材,而對上市公司的投資決策、管理效率、經營業績、行業發展等不太重視,由此,上市公司管理層就不會面臨中小股東的監督壓力,且因為股票價格中包含的實質信息非常少,股票價格與公司實際經營管理狀況相脫離,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監督作用被大大削弱。
第三,在資源總額給定的情況下,資金對“殼資源”的追逐,以及大量僅具“殼價值”的垃圾股“死而不僵”,擠占了代表產業升級方向的企業獲得必要資金支持的機會。有研究發現,那些被迫在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股票的長期投資回報率,遠遠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股票的回報率,而這種資源的不當配置,在更深層次上阻礙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效率提升。
第四,在存量改革階段,“殼資源”價值越是被高估,其所牽扯到的利益糾葛就越復雜,背后的既得利益者對相關改革的阻撓破壞就越猖獗。僅以注冊制改革為例,至少在大方向上有利于降低企業上市門檻,進而激發企業創新能力與國民經濟活力,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驅動,而“殼資源”作為這項改革最主要的利益革除對象,其利益相關者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改革的阻力。
綜上所述,“殼資源”遇冷,有利于股市生態趨向好轉,是漸進式改革智慧又一次被實踐運用而產出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希望有關各方能在現有成果基礎上,更為深入、全面地厘清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用更大決心與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讓“殼資源”的囤積者、炒作者所冀望的“轉暖”,徹底歸于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