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蒙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大學哲學系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民間宗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無論說中國思想是反省也好,是內向也好,其實強調的都是在自我的內心中達到一種安的狀態(tài),心安即是道。
我們一直說,儒家的傳統(tǒng)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對于道德的倡揚,在一代又一代的儒者那里是最為根本的堅守。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事實上就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
那么,為什么要講道德?講道德又說明了什么?這一點的確立,是從孔子那里開始的??鬃由畹臅r代,禮崩樂壞,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周代以來的禮樂傳統(tǒng))被破壞,整個社會處在一種價值無序的狀態(tài)之中。由此,對于社會價值秩序的重建,就成為了孔子(包括當時的所有先秦諸子)為之奮斗的根本目標。因為關注的是價值和秩序的重建,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從這個時代開始,就更多側重于倫理和政治的維度,這是社會基本事實使然。
孔子的一生棲棲遑遑,以恢復周代的秩序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由此,周公就成了孔子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典范,以至于沒有夢到周公的時候,孔子都會產生恐懼和憂慮。
“吾從周”是孔子一生的價值選擇,那么孔子從周,從的是什么?或者說,周代的什么東西對于孔子產生了至為關鍵的影響呢?一般而言,無非是兩個,就是禮和德。當然,作為儒家的精神價值,德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在孔子那里,毫無疑問,禮也是必須以德作為內在的基礎??鬃永^承了周代的禮樂制度,而把德發(fā)展為仁。
說到德,這是周公用來解釋周代政權的合法性來源,也就是說,當周作為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推翻殷商的統(tǒng)治的時候,必須要解釋為什么天命會從殷商轉移到周?周公給出的解釋是,那是因為周代以道德的行為作為基礎,由此獲得了上天的認可。從這個時候開始,道德成為了人和天之間相通的橋梁。天由此具有了道德的意義,而人的道德行為因此也是必須的。
孔子把德發(fā)展為仁,這個變化的重要性在于更加強化了人內在道德情感的根本性意義。所謂“仁者愛人”,很清楚就是以人內心的情感作為道德行為的基礎。
其實,如果從德和禮的社會效果來說,也就是說從社會管理的效果而言,禮毫無疑問優(yōu)越于德。如果社會的秩序只是簡單的對于規(guī)范的遵循,那么外在的、強制的措施越清晰,收到的效果自然是越佳。
很明顯,如果單純強調掌控的效果,禮法等制度性的因素肯定是最為有效的。但從孔子開始的儒家主要傳統(tǒng)都是要強調以道德為基礎,并且把道德視為人之為人的本性(從孟子開始這個非常清楚),這又是為什么?其實,制度或者規(guī)范對于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孔子對于禮樂制度的強調,就是很明顯地表達出對于這個事實的認可。離開社會制度、規(guī)范,社會將無從存在,因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種種關系,必然是要依靠制度來解決。儒家的思想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就是認為人在天地萬物之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所謂人為萬物之靈。
由此,人之為人的意義,就是在道德層面上的實現。道德的重要性,是與人之為人的意義相關聯的。當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的時候,實際上是要將人內在的道德情感確立為外在制度的基礎,或者說,將外在的規(guī)范性實現內在化的轉化。這樣的轉化,事實上是消解了人內心的道德情感與外在制度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使得人的生活具有了真正快樂的可能。
在完成這樣的轉化之后,對于自我生存狀態(tài)的評價,儒家強調的是心安為上。什么是心安?其實就是人內心的一種平衡、平和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是一種抽象的、假設的情形,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出來的,人的內心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如何尋找平衡、平和的心態(tài),是中國智慧所關心的重要問題。無論說中國思想是反省也好,是內向也好,其實強調的都是在自我的內心中達到一種安的狀態(tài),心安即是道。(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