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秘魯特約記者 孟可心

前不久,秘魯最大礦業公司南方銅業公司秘魯工會發表聲明稱,從4月10日開始無限期罷工。就在幾天前,秘魯最大的銅礦、自由港麥克默倫銅金公司下屬的CerroVerde銅礦工人剛剛結束為期3周的罷工,開始恢復工作。僅僅一個月時間內,至少有3家大型外國礦業企業受到罷工困擾。翻開秘魯的報紙,如果哪一天沒有罷工新聞,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安靜。罷工,在秘魯可謂司空見慣,不論是秘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罷工都是企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環球時報》記者通過調查,為讀者揭開秘魯工人愛罷工的真相,也為準備去秘魯投資的中資企業,提供一些經驗和教訓。
變了味的罷工
在秘魯,工人最喜歡用罷工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利益。秘魯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發生199起有效罷工,2014年為214起,2013年為202起。
秘魯工人罷工為何如此之多?秘魯記者協會主席安杰爾·桑切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秘魯,雇主不會為工人提供額外獎勵或利益,只有工人自己爭取才會成為現實。秘魯歷史上的多項勞工改革,正是工人通過罷工才得以實現。
罷工原本是工人與資方解決勞資糾紛、爭取福利待遇的一種手段,但秘魯工人罷工逐漸變了味,甚至產生一些惡果。首先,罷工拖慢了秘魯經濟發展的腳步。桑切斯表示,罷工不會為政府或公司帶來好處,罷工影響力越大,市場經濟的不利后果也越嚴重,甚至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整體經濟,導致外來投資者卻步。秘魯東方文化學者費爾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罷工是造成秘魯經濟緩慢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常罷工就會減少經濟的競爭力,削弱國家吸引投資的能力。
其次,工會為了罷工而罷工,已失去罷工的最初意義。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按照秘魯法律,有25個以上員工的企業就可以組成工會,工會領導是企業一員,為了讓工會領導“專職”做工會工作,很多工會成員會加班做工會領導分內工作,保證這些領導照拿企業工資。每當工會宣布罷工時,總有員工“被迫”參與,因為不參與,個人或家人就會受排擠,甚至受到其他工會成員恐嚇或威脅。而工會領導要有“作為”,也會為了罷工而罷工,為了勞工謀福利有之,撈取政治資本的也有之。以首鋼秘魯鐵礦為例,該公司目前有5個工會組織,已走出一批知名的工會組織領導人,有的甚至走上政途,當上市長、國會議員,甚至坐到部長位置。
中企走過的彎路
首鋼秘魯鐵礦算是在秘魯第一個吃螃蟹的中國企業。1992年,首鋼集團斥資1.2億美元,收購瀕臨破產的秘魯鐵礦公司。首鋼秘鐵前身是美國礦業企業,但無論是在美資手中,還是在秘魯國營時期,各種罷工一直伴隨著這家企業。首鋼接手后,自然也不能幸免。
在首鋼經營秘鐵過程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自尋煩惱”的教訓至今為人所熟知。起初,為了搞好與工會的關系,首鋼邀請部分工會領導人到中國參觀訪問,“了解中國工人如何當家做主”,但首鋼沒想到,自己走了一個大彎路。訪問達到預期效果,代表團回到秘魯后對中國之行不吝稱贊,但隨即提出和中國員工同等福利待遇的要求,令首鋼措手不及。在勞資矛盾最激烈的1996年,工會發動全面罷工達42天。中方在勞資談判中的每一次讓步,都使得工人進一步支持其工會領導人。一些工會領導為了參與全國性政治活動,甚至大肆宣傳其與中方的“斗爭經驗”。
時至今日,中企仍然走不出秘魯工人罷工的夢魘,甚至還面臨各種“變相罷工”。在秘魯的中國石油拉美(秘魯)公司最近有就點煩,由于秘魯遭受了20多年不遇的暴雨,中石油位于秘魯西北部濱海沙漠區的塔拉拉油田的油井被淹,油田道路被摧毀。除此之外,油田周圍大部分秘魯市民的房屋也被水淹,地方政府沒能力顧及災民,市民于是就采取堵路手段,強迫中國的企業幫他們解決家里積水問題。最后,中石油只能一邊搶修油井,一邊還要分出設備,幫助當地居民疏通排水。類似這種社區糾紛式的“變相罷工”,中國鋁業、中國五礦等都遭遇過。
原來秘魯人是這樣的
連續數年的教訓使得在秘魯的中國企業苦想應對之策。首鋼秘鐵高層多年來認真研究秘魯相關法規,聘請專業法律顧問,逐步學會依照既定程序來應對罷工。首鋼秘鐵總經理孔愛民對記者總結說,“中企要在秘魯發展,必須適應這里的政治社會和法律環境。罷工是工會的權利,但是罷工也必須依法。你依法而行,我也依法而行。”他說,“當然,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盡可能縮短罷工的程序,避免罷工對企業生產造成更大傷害”。
在秘魯,罷工并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需要經過政府部門批準,要符合一系列條件,特別是在勞資雙方對話協調無效的情況下,才能采取罷工這種最后的手段。桑切斯告訴記者,在秘魯罷工申請至少需要提前5個工作日,要通知資方以及勞工部門;公共服務行業需要提前10天申請。當然,桑切斯也表示,罷工前勞資雙方也有多種解決方式,比如:司法解決(即通過法官判決);行政手段解決(通過公共調解員);還有第三方解決方式,包括和解、調解和仲裁解決等。
一位熟悉秘魯社會的華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企這么多年在秘魯罷工問題上一再栽跟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企沒摸清秘魯人“脾氣”。中企在秘魯喜歡打“友情牌”“親情牌”,過年過節,給秘魯員工送很多貴重禮品,甚至請吃請喝,想拉近和秘魯人的感情。但是包括秘魯在內的整個拉美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愛講條件,在經濟利益上“親兄弟明算賬”,涉及錢的問題沒有什么可講。因此,很多中企面對秘魯員工突然翻臉,經常會覺得“心灰意冷”。
對此,一位在秘魯經營多年礦業的中企老板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秘魯人其實也講究送禮,但不送特別貴重的禮品,秘魯人有時互相送個蠟燭都行。此外,秘魯人只看眼前利益,不會想太遠。企業在秘魯發展,一定要把企業能給當地帶來的利益和改變做成圖片或者3D動畫等進行宣傳,讓秘魯員工及周邊社區看到,5年、10年當地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給當地人直觀的感受。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秘魯順利發展。▲
環球時報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