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政
摘 要 國有林場雖是森林生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但其發展環境卻并不樂觀,直到近些年才被國家重視,“十三五”期間,國家林業局提出了《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了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基于此,以廣西國有林場為例,重點分析我國國有林場的現狀、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19
我國的國有林場發展經歷了初建試辦、快速發展、停滯萎縮、恢復穩定和穩固發展等主要階段。作為森林資源培育的重要基地,國有林場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近年來,國有林場的經營出現較多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一些地區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甚至出現缺失、老化的現象。所以,加強對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
1 國有林場基礎設施的現狀
以廣西的國有林場為例,截至2015年,廣西的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先后組織了一系列的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特別是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實施的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五大會戰”,大大改善了國有林場的生存環境。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五大會戰”指的是:房屋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飲水安全工程、供電設施和廣播電視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是改造國有林場的棚戶區和危房;道路交通工程是國有林場中的大部分單位對林場總場、分場、生產工區、造林管理站等地與社會公路通達連線,雖對國有林場的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條件依然有限,據資料查證飲水安全工程在2015年底已經解決了3萬多人飲水不安全問題,集中供水已達900多處,有益社會人口已經達到了8萬多人;廣西國有林場已經有4萬多戶解決了國家電網通電問題,電力問題有了很大改善;在廣播電視工程上,已有1萬多戶的居民使用上了有線網絡,其覆蓋率達41%~42%。
2 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1 缺乏財政保障,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
大部分國有林場的屬性為生態公益林,沒有穩定的財政收支渠道,而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又相當有限,生態公益林的經營,使本來就不多木材生產進一步減少,這就更加造成國有林場經濟發展緩慢、產品生產結構單一、經濟收入過低、債務負擔過重、職工生活貧困等民生問題較為突出,再加上國有林場自身的造血功能較弱,使林場基礎建設處于一個“三缺”,即職工工資缺保障、生產經營缺經費、項目缺資金的尷尬局面。種種因素都導致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處在嚴重短缺的一個狀態。
2.2 林場基礎設施建設邊緣化,機制體制存在隱患
機制體制的健全與否是一個單位能否長期健康有效發展的重要保障。以廣西為例,我國目前的國有林場管理機制尚不十分健全,林場雖然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但大多數沒有完成公益類林場事業的界定[1]。大部分的國有林場都為自收自支的單位,有些工作又屬于紅線重任,如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等社會公益事業,這些單位的單位性質和管理體制有著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的特點,發展地位較為模糊,林場在體制機制方面存在著“三不管”隱患,并且政事企不分,出現產權虛置的現象。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地方出現管理真空化的盲區現象,使得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被長期邊緣化。
2.3 國家政策支持不到位,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
近年來,雖然國家在民生惠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也逐步加快,但對國有林場的建設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以廣西國有林場為例,“十二五”期間絕大部分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停留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可見國家對林場的投資有著明顯不足,一些民生惠農政策的許多工程建設改造都未將國有林場納入其建設范圍,最終導致國有林場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民生惠農政策方面,國家對國有林場的關注不到位,導致林場職工住房老舊、道路少、質量差,在飲水安全、電量不足、線路老化、網絡和通訊等方面都難以得到基本保障。以上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林場的經濟發展。
總體來看,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不容樂觀,缺失、老化現象嚴重,建設標準較低,已無法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國有林場經濟轉型的發展要求,如果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最終將會嚴重制約國有林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
2.4 林場的科技水平有限,技術成果較少
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事業發展緩慢,導致林場的經濟水平有限,職工的經濟收入較低,人才難以引進,林業技術人員較少,單位的科研能力較弱,在林業的技術開發方面發展困難,再加上林場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難以很好地推廣一些較為先進而又成熟的技術手段,一些具有經濟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技術開發成果難以形成。所以,林場的森林生態建設成效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嚴重制約,這也是制約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因素。
3 國家對國有林場的建設需求
2016年,國家林業局發布了《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關于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要求,以及相關的技術經濟指標分別在《廣西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和《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中提出,要求廣西國有林場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推進廣西國有林場的綠色現代化生態建設,所以,國家對廣西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基本保障需求和發展改革需求兩大類型需求[2]。為了滿足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目標,并實現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升級,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按照輕重緩急,對建設現狀進行分級分批處理,并可以參考其他建設典型來帶動自身建設發展。
4 建議與對策
針對林業局發布的《林業“十三五”規劃》中,國家對國有林場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出的國有林場改革的發展目標和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總體要求,在此做出如下建議與對策。
4.1 強化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把工作謀劃好落實好
國有林場的各部門工作人員應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并與林場的其他部門工作人員加強協調配合,制定好林場改革的具體方案,并抓緊實施,做好部門間配合與銜接工作,盡快把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到林業“十三五”規劃的日程上來,將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列入日常工作規劃,并將建設進程向社會進行公示,落實各項建設責任,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4.2 科學規劃,創新管理模式
林場的各部門都應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措施,進行統籌,有效節省不必要的時間,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效。
在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模式上,林場的各部門工作人員應本著各負其責、各盡其職、部門行業監管和社區公管的原則,積極推進社區參與式的林場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模式,讓相關部門和人員參與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部過程,充分發揮監督責任,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透明度和提高建設成效。
4.3 保障資金投入,確保資金充足
國有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主要的原因是國家投入資金有限,所以充足的資金來源是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期間,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單一的資金來源難以支撐建設,這就需要各種來源的資金支持,除國家的資金補助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配套財政外,還需要項目單位的自籌,多渠道提供建設資金。
4.4 協調管理,強化建設監督
各部門積極配合,加強團隊合作,認真有效地完成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積極落實好五項管理制度,加強建設環節的階段性管理,確保生產安全和建設質量。
4.5 加強組織的領導
我國各級黨委政府應根據國家出臺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的要求,牢固林場改革的發展理念,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推進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監督指導具體實施工作的各部門,確保改革工作順利有效的執行。
5 結語
我國已越來越重視國有林場的發展,林場對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國有林場的發展離不開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對國有林場基礎設施的建設有著時間上的緊迫性。
參考文獻
[1]何彬元.廣西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策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6(5):42-45.
[2]楊昌騰.淺談國有林場森林生態建設經驗與發展對策[J].農業與科技,2013(2):30-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