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林
摘 要 林下經濟是對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經營和管理,以獲得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更是拓寬林業領域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在概述林下經濟發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礎上,詳細分析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和問題,并提供促進產業發展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林下經濟;經濟模式;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28
林下經濟是一種循環的經濟模式,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林地資源,進行合理化的養殖,構建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增加林下經濟發展產業的多樣性,進而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為農民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開辟新道路。
1 林下經濟的概念和特點
林下經濟是利用林地資源,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使林地即是生態保護帶,又是綜合經濟帶,變林業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林地的長、中、短期效益有機結合,極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林下經濟系統是按照生態工程學的原理,完善整個林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系統的轉化率,以促進林、種、畜、牧的協調發展,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1]。
林下經濟是一種循環式的經濟模式,以科學技術作為支撐,以林業資源為依托,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和自然條件,提升經濟效益,保障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它主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立體性,經濟發展一般是綜合利用土地,上層是植物枝葉,中層是開發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地面則是養殖雞、鴨一類的家畜;二是復雜性,林下經濟是把林、農、牧等物種放在一起養殖,增加了管理的難度;三是管理的范圍廣,林下經濟涉及林、農、畜等多個領域,技術需要各不相同,所以單位管理服務的水平必須有一定水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單純養殖農業、林業相比,更具有綜合優勢,它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了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和多樣化發展。
2 林下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革,所以在林場中,科學合理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林下經濟的發展勢在必行。就目前現有的技術和生產發展能力而言,林下經濟發展的模式主要有四種類型,分別是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1 林下種植
林下種植是廣西地區最普遍的一種林下經濟模式,主要是種植棉花一類的經濟作物、牧草、藥材和食用菌類等[2]。以牧草的種植為例,它一般適合生長在密度較高的林地,因為牧草的生長不易受林木生長的影響,不用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管理,待牧草成熟后可以直接收割,進而喂養牲畜,實用價值很可觀。
2.2 林下養殖
林下養殖是南方的一種特別典型的林下經濟模式,全面綜合地利用了林業資源,具有立體性和生態性的特點。目前,廣西等南方地區,主要是養殖雞、鴨等家禽類,或是牛、豬等家畜類。對于家禽而言,一方面,它糞便能成為林木的配料,為林木提供氧氣和營養;另一方面,在寬廣的林地里,家禽可以更方便地覓食,又可以防止疫病的發生,有利于家畜、林業共同生存和發展。
2.3 林下產品加工
林下產品加工是南方地區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主要是針對食品和工藝品的加工改造。它加工生產的綠色食品,純天然、無污染,受到廣大受眾的歡迎,同時為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加了經濟來源。
2.4 森林旅游模式
近幾年,我國的旅游行業飛速發展,很多省份都有建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吸引了很多游客觀覽,再結合農家樂,招來更多游客,從而提高經濟收入,為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提供保障。
3 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林下經濟作為新時代興起的產業,雖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林業、農業經濟的收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林業經濟的生產規模過小。當前的林業經濟基本是各個區域獨立發展的,沒有進行集中式、規范化的管理,缺乏一定的組織性,導致操作不合理,工作效率低,經濟效益增長速度慢。
第二,技術應用不夠專業,制約了效果。例如,在林下種植模式下,培育食用菌時,需要配對適宜的水溫和肥料,才能讓有機物循環利用,培育出最好的食用菌,為消費者食用;倘若技術不達標,就不可能制造出達標的產品[3]。
第三,科學研究工作不夠深入。針對林下經濟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實驗操作的表面,沒有對實驗過程進行深入的總結和分析。林下經濟的品種組合、養殖需要都需要有科學依據,而不是依靠農民盲目的重組,所以只有獲得了準確的數據,才能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最好的服務。
第四,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雖然國家出臺了法律政策保護我國的林業經濟,還為林下經濟經營者提供資金支持和貸款服務,但林下經濟產區大多處于偏遠地區,交通不便、設備落后、缺乏帶動企業,不利于林下經濟做大做強,規范化地發展。
4 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的對策
林下經濟是農村生態發展的重要項目,挖掘潛力很大。因此,林下經濟需要結合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以及國家對林下經濟產業的期望,筆者對林下經濟產業提出幾點對策,讓它更好、更快地發展。
4.1 合理規劃林下經濟
在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考慮不同地區的經濟特色,采取合適、合理、科學的經濟模式,為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同時,為了確保林下經濟發展的質量,應注重對農民的鼓勵和支持,在生產過程中實行集中化的管理,打造獨特的產品品牌,提高經濟市場的競爭力,為林下經濟發展地區爭取和創造條件。
4.2 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國家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不能過于單一、停留于表面,而需要綜合考慮每個地區的情況,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讓林下經濟的相關單位和經營者享受到幫助,推動林下經濟健康、順利發展。
4.3 培養管理人才,強化服務
每一個企業和單位都需要管理人員進行有序的管理,林下經濟也不例外,只有成立了專業的領導組織,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引進新品種,爭取財政部門和相關部門的支持,解決最基本的設備、資金和技術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林業經濟有序發展。
4.4 加大科研力度,構建交流平臺
各地區的政府不僅僅給予產業經濟上的支持,還需要構建單位之間、經營者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平臺,加強經驗的交流,探索研究林下經濟的新模式,指導實際的生產過程,促進林下經濟的科學化發展。
5 結語
林下經濟模式是我國主要發展的項目,有利于我國林業、農業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而且這種循環式的經濟發展,間接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擴大了農村的發展道路,全面推進林業的現代化建設。因此,要使我國林業經濟更好地發展,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加強對林業經濟的分析,保證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我國的生態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謝京湘,于汝元,胡涌.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研究概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8,10(1):104-108.
[2]韋英麗.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16(6):194.
[3]楊參.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綠色科技,2015(10):145-14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