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犯罪:
金融業為何容易滋生犯罪》
推薦指數:★★★★
作者:史蒂芬·普拉特
譯者:趙曉英 張靜娟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史蒂芬·普拉特
喬治城大學法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在岸和離岸金融服務犯罪問題專家,經常被委任調查涉及公務員貪腐、毒品交易、販賣人口、海盜、資產轉移、制裁和欺詐等重大案件。同時,他也參與了世界銀行與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合作發起的被盜資產追回倡議項目以及對索馬里海盜非法資產流動的研究。
運作良好的金融機構不僅會對市場環境產生良好的影響,而且對成熟市場經濟的運行也同樣至關重要。而金融業的一些有害行為正在啃噬著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侵蝕著公眾信任。只有找出這些行為背后的誘因和共性、建立新的思維方式、改革金融業現有體制,使金融機構能夠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實現最好平衡,才能有效地阻止犯罪分子濫用金融服務體系現象的發生,保護金融業免受未來危機影響。
眾所周知,金融業過度承擔風險是促成2008 年金融危機的諸多因素中的關鍵一個。2011 年,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發布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對數百萬份文檔資料和不計其數的采訪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了金融危機的原因:美國金融機構的高風險貸款、監管失敗、信用評級虛高以及一些金融投資機構設計的高風險卻低品質的金融產品。整篇報告有639 頁,提及“風險”這個詞1200 余次。風險對于此次危機的促成作用可見一斑。
雷曼兄弟倒閉以及英國政府救助北巖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蘇格蘭哈利法克斯銀行等一系列事件都是銀行業過度承擔風險的結果。盡管受到了與西方的資本赤字不對等和新興市場盈余等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本次危機的實質仍是一場資本的角逐,是資本的無序流動以及大規模的風險承擔。銀行的資本杠桿基礎如此之高,以至于其標的資產的細微變動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時,其杠桿率高得令人咋舌,而且它的資產價值暴跌,其他銀行也緊隨其后。雷曼兄弟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報告顯示,2007 年年底之前,其杠桿率為30.7:1。這個比率在之前的幾年持續攀升——2006 年為26.2:1,2005 年為24.4:1,2004 年23.9:1——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銀行處于經營險境,尤其是在與住房相關的市場中,因為存在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金融危機使債務抵押債券臭名昭著。其背后隱藏的原理非常簡單:債務抵押債券是指以某些可以交易的債務為抵押的有資產擔保的證券。在債務抵押債券中,投資人和債券所有者有權收取償還指定證券相關貸款所產生的收入。在危機發生的過程中,銀行將一定金額的貨幣借貸給借款人,然后以債務抵押債券的形式將回收貸款的權利出售給第三方。通過債務抵押債券,提供貸款的銀行已經釋放了貸款的壓力,所以他們對貸款是否能收回毫不在意。其結果就是他們無所顧忌地亂放貸,甚至不惜將貸款貸給那些毫無償還能力的借款人(稱為“次貸”)。這種體系刺激銀行極力將盡可能多的款項借貸給盡可能多的借款者,而毫不關心這些貸款是否能收回。
銀行認識到債務抵押債券是一個積極且持續的市場,他們欲罷不能地加入出售和購買債務抵押債券的行動中,甚至那些從事債務抵押債券發行和銷售的銀行也參與到從其他出借人處購買債務抵押債券的游戲中。他們如此愉快地參與其中,當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一個傳遞定時炸彈的游戲。信用違約掉期是債務抵押債券的一種補充形式。信用違約掉期類似于保險合同,憑借它,在標的貸款無法被償還的情況下,債務抵押債券的賣方會被迫對買方給予補償。債務抵押債券的投資人購買信用違約掉期,以對抗由作為債務抵押貸款支柱的住房貸款無法被按期償還而帶來的風險。投機者(包括銀行)對標的貸款并不關心,他們開始購買信用違約掉期去賭那些貸款是否能被償還。
多家銀行設計并售賣債務抵押債券產品只是為了購買信用違約掉期對賭賠償。他們假定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而事實往往就是如此。事實上,銀行正在發行和銷售證券,并且可以通過押注它們毫無用處而獲益。當美國的房產泡沫破裂,這場歡宴戛然而止,而信用違約掉期的售賣方還處于宿醉無法自省。在某些情況下,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美國國際集團,其下屬公司或是申請破產,或是申請政府救助。簡而言之,這些產品的不擇手段導致國家赤字大規模增加,并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你或許很想知道債務抵押債券和信用違約掉期是如何適應倫敦高街的銀行格局的?答案是:他們與從儲戶手里貸款、然后借錢給房產所有者的傳統模式沒什么關系。但是,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這些由瘋子接管的外來投資銀行業務產生了巨大的利潤。正如10年前,巴林銀行沒有人肯屈尊詢問尼克·李森是如何在新加坡之外賺取巨額利潤一樣,現在的銀行董事和風險部門以及其他市場參與者,包括參與起草法律文件的律師以及進行審計的會計師,都對債務抵押債券和信用違約掉期等一連串的活動喪失了理智,他們根本不去理會是否有合理的邏輯依據作為支撐。然而,美國銀行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聯邦檢察官和州檢察長稱,在金融危機期間,該銀行兩個部門蓄意曲解了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其他金融產品,這對投資者和美國政府造成了危害。2014 年8 月,美國銀行同意為該指控支付166 億美元的罰款,以進行民事和解,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對此類事件開出的最大罰單。
如果你認為金融機構長期看不到他們系統中的缺陷,從而為風險承擔提供了滋生犯罪的溫床,沒有人會反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雷曼兄弟破產僅僅4年后,摩根大通銀行在因涉及信用違約掉期的不良交易中損失數十億美元,并被指控監管缺失、風控不到位。前銀行員工布魯諾·伊克希爾(綽號“倫敦鯨”)正處于風暴中心。他剛得到了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職位,并且對金融機構或個體能否償還貸款進行了一系列的押注。在損失明朗之前,摩根大通銀行的CEO 杰米·戴蒙認為此事是小題大做,而未給予關注。當發現這些交易引起的損失高達60 億美元時,他不得不回過頭來調查此事。戴蒙本應在2008 年金融危機前期就重視此事,但是當時他認為銀行關于投資證券組合的策略是有瑕疵的、復雜的、評審不合規的、執行不夠的、監管缺失的。這發生在雷曼兄弟破產4年后,此時正處于一個后見之明的環境中,但波動和風險仍在闊步前行。
截至2013 年9 月,監管部門因“倫敦鯨”的交易事件而收到的罰款已達9.2億美元。在所有計劃中,人們很少想到,其實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該銀行在2012 年公布的213 億美元凈利潤的5%。
(本文節選自本書正文,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