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寶+高玉才
摘要: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途徑,但新建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還存在很多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理念與意向缺失、教學與實踐脫節、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合作機制不完善等。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38-01
一、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困境
為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增強職業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許多實用型高校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成為主要選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現狀來看,我國新建本科院校實踐教育仍面臨困境,主要表現為:
(一)校企合作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
新建本科院校,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實踐教學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校內側重模擬,校外則側重實訓。校內模擬實訓多為每學期一兩周的模擬實訓,缺乏真實感。校外社會實踐,則多側重實地的工作,但缺少專業的理論指導。所以培育的人才與行業脫鉤。
(二)校企合作關系松散動力不足
從合作層次上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還處于初級階段,比較松散,校企之間沒有形成長期的合作機制。學生在企業的實踐實習還處于廉價勞動力和短工狀態,有的實踐教育僅停留在參觀企業、短期性合作、與企業管理人員交流等較低層次。學生實踐教學多由院校單方推進,而企業則更多注重學生實踐所提供的廉價勞動力,導致企業主觀上對學生實習實踐缺乏積極性和合作精神,難以給實習生提供較充分的實踐鍛煉和有效指導。校企合作中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細化和考核標準,可操作性差,亟須界定。這客觀上給實習的組織、管理與考核帶來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不利于實習環節中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監督與管理。
(三)校企合作中實踐教學支撐條件不足
實踐教育難以取得預期實效,表現為校企之間資源不能夠有效整合和優化。學校方面表現為:第一,為進行實踐教學的物質支撐條件不足。目前,本科院校校內的實踐基地多為模擬教室,實踐教育所需匹配的實踐基地和設備嚴重不足;第二,教師按傳統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專業實踐,更缺少企業的兼業經歷。在企業方面表現為:職業崗位管理經驗豐富,實戰性強,但缺乏相應的實踐指導力量,學生的實習實踐與教學的指導缺乏。
二、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困境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存在體制障礙
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理念已經提出了很長時間,但目前校企資源還不能有效整合,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受到許多方面的阻礙,其中教學理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則是根本原因。第一,傳統教育理念上重理論輕實踐,目前我國各行各業都在轉型過程中,職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第二,許多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的制度與政策方面并不完善,政府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出現職能缺失,不能為校企合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機制;第三,傳統教育管理體制中,學校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出于安全等多種原因,學校安排學生的實習與實踐多在校內模擬進行,與校外合作則是形勢所迫,所以學校的主動性不夠、動力不足,合作程度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狀態。
(二)沿襲傳統教學理念和發展模式,阻礙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發展
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完成了由專科到本科的升級。但在理念上,新建本科院校對校企合作還存在一定的誤解和輕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成立和建設時間比較短,進行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為尋找學生實習基地來滿足實踐教學環節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因投入成本低、易于操作,在教育模式上,沿襲了傳統本科教育,以傳統的教學為主,以理論課程為中心,實習實訓工作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做到應用型人才的全方位培養,未能從實質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不同的利益需求制約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雙方互利雙贏的前提下,這是實現校企合作正常、長遠發展的關鍵。但實際合作過程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和企業利益訴求方向不一致,導致了校企合作的淺層次化,即短期的松散的低層次的合作居多。大多數企業看重的是短期收益,以學生的實習實踐作為權宜之計,員工仍以招聘為主;學校則通過學生的企業實習減少教育投入,節省教育成本。目前,學校和企業還不能為對方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比如新建本科院校因知名度不高、社會影響力有限,除了為企業提供基本的員工外,尚不能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其所需要的科研技術支持和管理咨詢服務等增值服務;而很多企業對員工的職業教育重視不足,還沒有與企業的長遠發展聯系起來。而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機遇因體制和發展戰略局限,企業的參與度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很難找到適合的合作企業。通常這類校企合作關系是難以持續發展和深入合作的,甚至很難滿足最基本的實訓實習教學。總之,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還不能從初級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即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孫澤平.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2] 陳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3(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