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祥+歐冠標
摘 要 近年來,在部分規模化豬群養殖場中發現,一些生豬出現互相咬尾的情況,且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是處于斷奶早期的豬群中,發生豬咬尾的情況相對較多。豬咬尾癥的發生不利于仔豬的正常育肥及健康發育,據統計,有豬咬尾癥的豬群,其生長速度緩慢,約下降20%,其飼料利用率也明顯降低,降低比例在30%左右。
關鍵詞 豬咬尾癥;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62
豬咬尾癥也稱為反不適綜合征,屬于一種豬類常見的惡癖行為。患有豬咬尾癥的生豬,常會撕咬其他生豬的尾巴,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豬咬尾癥的發生率有升高趨勢。本文總結了豬咬尾癥的病因,并介紹防治方法。
1 豬咬尾癥的發病因素
1.1 豬群的管理不善
豬群管理不善是造成豬咬尾癥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豬合群的方法不科學等,如在同一個豬舍內,同時混合飼喂大小不一的豬,在飼喂時,出現大豬搶奪食物、小豬無法獲得充足食物的現象,此外,還可出現大豬廝打小豬情況,由于飼喂環境狹小,個頭小的仔豬被個頭大的生豬撕咬,隨著時間的推移,極有可能造成生豬患豬咬尾癥。此外為增加養殖效益,部分管理者飼養的生豬出現密度過大情況,生豬由于活動范圍狹小,為爭取更多的空間休息及睡眠,往往出現互相撕咬的情況,從而造成豬咬尾癥。在蓋建豬舍時,單純考慮了豬舍保溫的問題,卻未建立有效通風口,豬舍內長期不通風,造成有害氣體逐漸積聚,加之水蒸氣無法有效散發,造成了豬舍內濕度過大。生豬皮膚黏膜長期受到有害氣體及濕氣的刺激,引起生豬皮膚發生感染,出現皮膚瘙癢情況。為緩解瘙癢情況,生豬則采取自行撕咬瘙癢部位或摩擦瘙癢部位方式,引起其他生豬對其進行撕咬,從而造成豬咬尾癥。
1.2 營養攝取不足因素
飼喂食物營養不均衡、生豬不能攝取足夠生長所需營養元素及微量元素也會造成豬咬尾癥的發生。如飼料配比不科學,其內部的蛋白質不充足,或微量元素缺乏,不能夠滿足生豬的生理發育,生豬便有可能換上惡食癖。如長時間未能糾正飼喂食物的營養不均衡狀態,生豬便有可能出現豬咬尾癥。
1.3 其他疾病導致的豬咬尾癥發生
生豬如合并某些疾病,也有可能并發豬咬尾癥,如管理人員未能及時驅蟲,腸道寄生蟲奪取了生豬體內的營養成分,造成生豬體內的營養成分及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會導致豬咬尾癥的發生。豬體外寄生蟲,如虱、螨蟲等在生豬皮膚的寄生,造成生豬自覺皮膚瘙癢,采用摩擦欄桿或啃咬瘙癢部位的方式止癢,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生豬撕咬患病生豬,從而造成豬咬尾癥。觀察發現,除上述因素外,貧血因素、意外皮膚損傷等因素均可導致生豬出現豬咬尾癥。
2 豬咬尾癥對豬群的影響及危害
豬咬尾癥看似只是生豬間的互相追逐,但如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糾正豬咬尾情況,極有可能給養殖戶造成損失,因此飼養人員需對豬咬尾癥加以重視。
生豬患有豬咬尾癥后,會撕咬同豬舍內的其他生豬,造成生豬的尾巴、耳朵等的損傷,咬傷后傷口會流血不止,部分生豬病情逐漸加重,甚至會將其他仔豬的半截尾巴咬掉,造成同一豬舍內的其他生豬驚恐不安,在患豬咬尾癥的生豬進食、飲水時,不敢與其爭搶,不利于該豬舍內生豬的正常生長發育[1]。此外,如撕咬后的傷口未能有效、及時地予以處置,有可能導致繼發感染情況的發生,如未經及時消毒處置,有可能造成感染加重,從而使得局部的炎癥遷延不愈甚至發生組織壞死,這樣的生豬出欄后,品質顯著下降,降低了商品的質量,此外,炎癥遷延不愈有可能誘發肺部、腎臟等器官的感染,還會使生豬的免疫力顯著下降,極易感染其他傳染性病癥,引發十分嚴重的后果,如有可能發生疫情造成養殖戶的巨大損失。根據研究及觀察發現,生豬一旦患上豬咬尾癥,便極難糾正,隨著仔豬的不斷生長,破壞能力增加,極有可能造成豬舍內發生騷亂,造成生豬群體受傷。
3 豬咬尾癥的防治措施
豬咬尾癥具有一旦患病便難以糾正的特點,因此需在生豬患病前,掌握豬咬尾癥可能的發病因素,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內容包括合理調配飼料比例、管理豬舍環境、監測生豬行為等。
3.1 加強飼料調配的管理
掌握生豬每日必需攝入營養素及營養物質的量,在食物中添加維生素、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可適當為生豬食物增加粗纖維食物,如可在原始飼喂標準的基礎上,為生豬增加青食飼料,投入到豬舍后,由生豬自行食用。在制訂飼喂方案時,需保證生豬營養物質攝取均衡,并保證生豬飼料的可消化性。嚴禁飼喂生豬腐壞變質的事物,嚴禁在生豬的食物中添加違禁藥品,此外,嚴禁長期在生豬食物中添加抗生素。
3.2 完善飼養管理
在為生豬分群飼養時,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盡量避免將大小不同的豬放入同一豬舍內養殖,將同一窩的仔豬放在一個豬舍內飼養的效果最佳,以保證生豬群體的一致性。如豬舍內為母豬群體,則以每個豬舍2~6頭生豬為宜,如豬舍內為育肥仔豬,則每個豬舍仔豬數量控制在20~25頭較為合適,隨著生豬重量的增加,不斷調整豬舍內生豬的頭數。需在豬舍內為生豬準備充足的水槽和食槽,定期清理、打掃豬舍,定時為豬舍通風,保證豬舍內的環境適宜,只有不斷提高豬舍的衛生條件及穩定秩序,才能從根本上避免生豬由于應激反應發生豬咬尾癥。
3.3 生豬的日常保健
生豬在飼喂過程中,需為其定時驅蟲,防治體內、體外寄生蟲,建議仔豬驅蟲時間設定為45~60 d時,為仔豬進行第一次體內、體外驅蟲,第一次驅蟲結束后,每隔60~90 d再次驅蟲[2]。此外還需加強防疫管理,完善各項防疫措施,加強生豬的機體免疫力,也有利于預防豬咬尾癥。此外,可將稻草鋪設在豬群休息處,除具有提高生豬舒適度的效果外,還具有一定的隔潮隔濕作用,有利于生豬的保健。草墊在應用后,可出現發酵過程,發酵過程有利于維生素的生成,在生豬采食過程中,為其補充營養素。
3.4 加強對生豬的監控
生豬合群后,需對生豬的行為加強管理,并做好監控,以及時了解生豬的合群是否合理,是否形成穩定的群體結構,從而能及時發現豬群撕咬情況并及時分欄,這對于從根源上避免由于分欄造成的豬咬尾癥,具有較好的效果。在發現有豬咬尾癥現象的生豬時,需及早將其隔離,并對生豬的受傷部位消毒,以防感染的加重,如生豬受傷后感染情況嚴重,可酌情應用抗生素對生豬進行治療。如生豬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可酌情應用鎮靜藥物[3]。單獨飼養出現豬咬尾癥的生豬,部分養殖戶為減少豬咬尾癥的發生率,于仔豬出生后1~2 d,便將其斷尾,筆者認為,斷尾雖然具有一定防止豬咬尾癥發生的作用,但豬尾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因此筆者不建議采取斷尾方式預防豬咬尾癥。
4 結語
當今社會,為提高豬舍的利用率、節約成本,往往采用集約化方式飼養生豬,但由于養殖密度大,極易增加生豬間互相咬尾,因此在管理生豬時,需采取科學的方式管理豬舍,注重分欄的合理性,一旦發現豬群中出現豬咬尾癥生豬,及時加以隔離,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由豬咬尾癥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蘇子劍.豬咬尾癥的病因與防治[J].福建畜牧獸醫,2016,38(5):41-42.
[2]呂恒彬,管清文.豬咬尾癥的防治建議分析與闡述[J].農技服務,2016,33(8):130.
[3]關紅民.規模化豬場豬咬尾咬耳綜合癥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獸醫雜志,2016,35(4):63-64,6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