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平
摘 要 基于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基本狀況,闡述蝦蛤混養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逐一分析蝦蛤混養技術的相關要點。
關鍵詞 蝦蛤混養;概念分析;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968.31;S968.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63
1 蝦蛤混養方法概述
蝦蛤混養技術的原理是按照花蛤和對蝦不同的生活特征,使用相應的科學技術手段,讓它們在相同水域中構成共生關系,充分利用花蛤濾食的特征,處理水域中蝦類殘余的餌料、底棲生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達到改善養殖水域環境、提升水質質量、增加花蛤和對蝦產量的目的。多年的試驗驗證分析證明,蝦蛤混養技術有著風險低、經濟效益高、環境污染小等諸多優點[1],值得在水產養殖戶中大力推廣和普及,它不但能夠為水產養殖戶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也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中國沿海地區水產養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 蝦蛤混養技術要點分析
2.1 蝦蛤混養方法技術實施要點
2.1.1 池塘的選擇
使用蝦蛤混養技術的池塘,面積需要控制在1.3~2.0 hm2,且形狀最好為正四邊形,在水塘兩邊必須設立入水閘口和排水閘口,在池塘中心位置需設立環溝或中央溝,水池深度在1.2 m以上,水池底部為砂石或水泥,若水池底部為泥底,在正式使用前,需在底部鋪上一層細沙。值得注意的是,在池塘周邊不能有污水注入源頭,海水的比例要求控制在1.01~1.022,并且水的pH值需保持在7.8~8.5[2]。建議在有少量淡水注入、餌料資源豐富的海區使用蝦蛤混養技術。
2.1.2 蝦蛤苗種的選擇
本文采用的為菲律賓蛤仔和日本對蝦苗,其中,菲律賓蛤仔是福建省莆田市海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自育苗種,規格為500~600粒/kg,平均582粒/kg,日本對蝦蝦苗則購于馬巷對蝦育苗室,蝦苗平均體長在0.8 cm左右。
2.1.3 前期準備工作
在正式混養蝦蛤前,水產養殖戶應先排干池塘中的水,并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殘余餌料,再歷經30 d左右的日光曝曬直到池底干裂。在花蛤播苗前,養殖戶應整理蛤苗的灘面,畦寬需要保持在3~5 m,畦之間的間隔距離控制在60~70 cm,方便水產養殖戶進行有效的播種和日常管理。在投放蛤苗前10 d,養殖戶應將蛤苗放在自來水中浸泡72 h左右,將更加有利于蛤苗的生長。在放苗前的7 d,應向池塘中注入一定量的海水,同時使用藥物消毒(漂白粉或生石灰)。在池塘消毒的過程中,水產養殖戶還必須在入水閘口安裝60目的過濾網,防止天敵生物進入水池。在消毒工作完成48 h后,還需要再向池塘注入1~2次海水,用于沖洗池塘。另外,在池塘中,滸苔的繁殖能力極強,若不及時清除,則很有可能在蝦蛤混養過程中大范圍生長,導致入水閘和排水閘網口的堵塞,因此,養殖戶必須定期清除閘口上的滸苔及附著物。
2.1.4 基礎生物餌料的培養
在正式放苗前的7 d左右,養殖戶需要進水施肥,培養基礎生物餌料。在這一過程中,池塘水深應保持在30~50 cm,在晴好天氣環境下,施加1 g/m3尿素以及
0.1 g/m3磷酸鈣,在施加的過程中,養殖戶應根據水體顏色對施肥次數靈活控制。
2.1.5 苗種的投放
一般情況下,蛤苗會早于蝦苗15~30日投放,目的是防止蛤苗對蝦苗造成傷害。之后在9月1日、9月25日、10月11日、12月3日和第二年的1月7日分5個批次投放日本對蝦蝦苗,蛤苗則需要在每年的8月12日左右投放。應選擇在非烈日或暴雨環境下開展作業,投放密度為每
667 m2池塘投放70~75 kg蛤苗、1~1.5萬尾蝦苗。
2.1.6 日常管理
在蝦苗投放達到14 d后,養殖戶應在池塘中逐漸添水,每天添水量在5~10 cm為宜,在中期時,水深需要達到1.5m以上,到養殖后期,則需要按照水質狀況合理換水。在蝦蛤混養過程中,禁止大范圍池塘排水和關水,杜絕水體在這一過程中質量產生大幅度變化,降低蝦蛤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過激反應現象。在換水后,養殖戶應根據池塘水體的具體情況,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液開展對水體的消毒工作,殺死池塘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病菌。在蝦蛤養殖前期,投放的飼料應為基礎生物餌料配合優質飼料;在養殖的中后期,養殖戶應根據池塘水質的具體變化,合理增加餌料的投放量,杜絕因餌料總量不夠,導致蝦蛤扒苗,降低蝦蛤成活率。在完成蝦苗的投放后,養殖戶應根據池塘水體情況,每間隔15 d追肥一次,在養殖前期,水體的透明度應在40 cm左右,在中期為50~60 cm,后期為30~40 cm。養殖過程中,水溫需要控制在8.2~25.3 ℃,水中氮氨濃度需要控制在0.019~0.083 mg/L。
2.1.7 蝦蛤混養時的病蟲害防治
首先,在蝦蛤混養前,養殖戶應對池塘開展一次全方位徹底清淤行動,在投放蛤苗前對池塘開展一次全面的消毒工作。
其次,養殖戶應妥善地控制蝦蛤混養的密度。正確控制混養密度,能夠讓蝦蛤在最為適宜的環境中生長,并且也能夠保持水體質量。養殖密度過低,農戶便無法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養殖密度過大,蝦蛤便會出現餌料不足的現象,并且會對水體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所出現蝦蛤病害的風險反倒會讓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受損。
再次,在飼料投放時,養殖戶應最大限度地保證飼料的新鮮,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在飼料中添加免疫蛋白、有益菌、高效營養素、蛻殼素等物質,達到增強蝦蛤免疫力,幫助蝦蛤健康成長,降低病害發生可能性的目的。
最后,養殖戶還需要在水池中定期投放消毒殺菌劑,進一步防范蝦蛤病害,在發現蝦類產生疾病時,需要迅速分析和處理疫病,選擇正確的消毒藥品對蝦類進行治療。
2.1.8 效益分析
在本次蝦蛤混養試驗中,日本對蝦使用定制蝦籠補大留小,從第二年的1月上旬開始捕撈對蝦,到5月中旬停止,期間共捕獲對蝦14.85t,對蝦平均100~140尾/kg,單尾對蝦平均重量為8.09 g,成活率達到7.6%,產值為220.5萬元[3]。花蛤從第二年的6月上旬到6月中旬捕撈,期間共捕撈出菲律賓花蛤207t,每kg花蛤平均為120~160粒,每粒平均重量為7.6g,成活率達到75%以上,產值達到14.2萬元,加上其他雜魚、蟹類總產量為2.65t,產值為6.6萬元。經計算,池塘平均產值為2566元/667 m2。
2.2 蝦蛤混養方法的發展研究
花蛤是中國四大海水養殖貝類之一,在中國沿海地區(遼寧到廣西一帶)均有廣泛的分布養殖,它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肉質味道好,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環境適應能力強,市場價格高,基于此花蛤成為了國人菜籃子中十分重要的水產品。早在2004年,中國花蛤產量便達到了150萬t,其中在福建地區,產量就達到了38萬t,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它對于當地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極為重大的作用[4]。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國蝦蛤混養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合理的蝦蛤養殖體系不但能為養殖戶們帶來非常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我國水體環境保護工作作出巨大的貢獻。
3 結語
在沿海地區,水產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戶重要的產業基礎,而傳統的水產養殖技術,面臨著環境污染大,風險高的缺點,稍有不慎,養殖戶便很有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局面。因此,使用科學合理的水產養殖技術對于養殖戶經濟收益和環境保護來說,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論述的蝦蛤混養技術,是經過多次試驗和論證后得出的結果,對于現代水產養殖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保障農戶經濟利益的同時,又可以有效地保護環境,因此針對此項技術的研究活動在我國十分具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是,何海.蝦池混養文蛤蝦蛤效益雙佳[J].齊魯漁業,2004(4):16.
[2]常杰,田相利,董雙林,等.對蝦、青蛤和江蘺混養系統氮磷收支的實驗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S1):33-39.
[3]翁國新.蝦蛤混養技術研究[J].福建水產,2011(3):42-44,63.
[4]張士罡.蝦池混養文蛤蝦蛤效益雙佳[N].湖北科技報,2014-01-2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