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在高中生物競賽中,植物學作為生命科學中的傳統學科,生物競賽植物學與初高中生物學學習連接緊密,又有著注重觀察、實驗能力、貼近生活等特點,學好植物學,不僅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又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樹立科學與進化的思想,更有助于培養愛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根、莖的解剖結構》專題,對于初學植物學的生物競賽生,經常是個不易跨越的難點。此處知識結構略顯零散,知識點極多,包括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結構、雙子葉植物根的此生結構、雙子葉莖的初生結構、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單子葉植物根、莖的初生結構、裸子植物根、莖的次生結構這幾大部分;同時出現了很多生僻且易于混淆的新名詞,如:初生、次生、原生、后生、單子葉植物、裸子植物等。所以,高中生在以常規方法學習本專題知識之后,經常會出現遺忘、混淆、知識結構模糊不清等情況。
一、知識框架主干的明確——主要模塊的選擇
本專題的知識模塊極多,如果混雜在一起,會讓學生覺得知識混亂,容易混淆、遺忘。因而本文作者在眾多的知識模塊中,選擇了四個主要模塊,作為本專題中,最為核心的知識框架主干:雙子葉植物初生莖橫切、雙子葉植物初生根橫切、雙子葉植物次生莖橫切、雙子葉植物次生根橫切。
這四部分的知識模塊之前,關系聯系非常緊密:
首先,選擇自然界中最為典型的雙子葉植物為例,讓學生建立根與莖結構的基礎模型,摒除其他類群的干擾。當學生的腦海中已經堅實的建立了基礎模型之后,再陸續進行單子葉植物、裸子植物、三生結構等其他知識的學習,此時更加容易學生理解,方便其記憶,而且記憶效果良好,不會遺忘和混淆,這也與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關于同化的理論相符合。
其次,橫向的比較:根與莖作為植物的營養器官,在結構上是相聯系的,也有著大量的相同結構與不同結構。在生物生物競賽考試中,這四個主要模塊中的細節經常被拿來相互對比。因此將四個模塊并列排出,也便于學生進行教學章節之間的互相關聯,對比其相同與不同點,從而在答題時更為得心應手。
最后,縱向比較:不論是根還是莖,其次生結構都是在初生結構的基礎上,反分化而進行的。因此在“初生結構”與“次生結構”的模塊中間,便于學生加入“根與莖的次生生長”部分的知識,使得知識模塊之間緊緊相連,融于一體。
二、主要模塊中知識的呈現
對于四個主要模塊,本文作者選擇了手繪簡圖、文字共同構成圖表的形式,以手繪簡圖作為概念圖的核心。
1.核心——手繪圖
在本專題中,本文作者選用手繪簡圖作為概念圖的核心,以其原因是手繪簡圖有便于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的發展:
(1)對實驗能力的培養
繪制簡圖是一種傳統的植物學研究方法。嘗試觀察植物組織切片的照片、手繪植物簡圖,相當于在植物理論課訓練時,提早滲透植物實驗的技巧,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經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培訓之后,當生物競賽學生通過聯賽考試并且進入省隊選拔階段之后,接受生物競賽植物實驗訓練時,他們會更為得心應手。
(2)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幫助
植物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實驗的傳統科學。因此在理論學習階段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對植物學的整體學習很有幫助,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更為輕松的掌握植物學理論知識的記憶方法。
(3)對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讓引入繪制簡圖的環節,很容易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畫得像”,“畫得簡潔、清晰”之上。這就能夠鼓勵學集中注意力觀察細節,的能培養學生去繁就簡的能力,增進他們的表達能力。
2.輔助——文字描述為主,示意圖為輔
在概念圖的核心——手繪圖之外,輔以文字表述。這些文字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內容:
(1)圖注結構名稱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手把手的指導學生,把重要的結構名稱使用特殊顏色的彩色筆把結構名稱標注出來。在本專題的學習中,根、莖橫切面上的各部分結構及其特點都是重要的考點。而這些結構恰好能夠通過圖注的形式被標注在植物簡圖上,這樣,在之后的復習中,學生也能夠一目了然,直觀地看到各部分結構的名稱、位置以及特點。
(2)知識擴充
在課程開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把他們覺得重要、有趣或者難以記住的細節知識點用能夠擦除的鉛筆標注在圖注、結構周圍。
(3)知識超鏈接
制作概念圖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學習本專題之外,學生已經接觸過很多的相關知識,比如在植物組織的章節中,學習過次生保護組織——周皮的形成過程。還有根莖過渡區、水分進入根初生結構中柱的兩種路徑、側根的形成等等小塊的知識。
通過概念圖,能夠讓學生把那些零碎的知識與本概念圖中的大框架有機結合起來,再與植物學組織解剖部分的其他大模塊相互聯系,這樣不僅便于記憶,讓學生不至于漏掉一些細小的知識點,還能夠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完整的植物組織解剖學知識體系,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植物學學習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