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玲
汪潮老師說:“學習語文是理性的。”想想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總是行走在感性的邊緣,總覺得對小學生來說不能太理性。感性的課堂到底給孩子留下了什么?尤其自己到了高段,面對孩子應該習得的核心能力——寫作能力,突然發現,六年級仍有部分同學的寫作不能把握整體,不能準確、流暢表達,更談不上恰當運用積累的優美的語句。
孩子的這種能力表現肯定是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出了問題!反思我的課堂,雖然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文章怎么寫,但是對語言文字的關注和辨析,對具體句式的發現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
反思,其實就是明確了我教學的問題。問題的發現和意識的改變需要有行動的付出。接下去的教學,我將更關注精彩語言的咬文嚼字、旬式和詞匯的積累運用等等。基于以上的問題,課堂教學要明確目標,在具體環節的引導上更要關注課堂提問。
一、課堂提問要指向語言文字的理解
讓問題明確地直指語言,通過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比如:《山中訪友》一課。
師:作者把古橋比作什么?
生:老人。
師:怎樣的老人?
生: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德高望重的老人是怎樣的老人?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的老人。
師:文章后面哪些詞語也寫出了古橋如老人般德高望重?(引導學生關注后文的動作描寫。圈一圈,讀一讀)
二、課堂提問要指向語言文字的辨析和運用
讓學生抓住某一個文章中的關鍵詞,通過同類詞對比,能在恰當的語境中正確運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山雨》一課。
出示:山中一下子變得非常幽靜。
師:幽靜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寂靜的意思。
師出示:僻靜、安靜、寂靜、寧靜、平靜,先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再出示相關的句子進行填空、運用。
三、課堂提問要指向文章的寫作方法
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寫作方法,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比如:《山雨》一課。
師:作者是如何描寫雨中的情景的?
生:作者抓住了山雨的聲音和顏色來寫。
師:能具體說說如何描寫的嗎?
生:描寫山雨是運用了兩個比喻句。把巖石、樹葉、綠革比作琴鍵,把雨絲比作手指。手指在琴鍵上彈奏出美妙的樂曲。
生:作者先總寫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寫顏色先寫陽光下的多層次色彩,再寫雨中的綠色,重點寫了雨中的綠,突出了雨帶來的生命力。
四、課堂提問要指向特殊句式的表達
關注旬式的表達,學生用恰當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山中訪友》一課。
出示: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
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師:讀一讀這兩個句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課文中的句式是以感嘆詞“啊”開頭,充分地把感情表達了出來。整個句式是一個反問句。……
師:放入文章中,對比讀讀這兩個句式,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以感嘆詞開頭,對老橋的贊美感情更深切。反問句,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更輕松,更自在。
讓語文課變得理性起來,尤其是中高段的語文教學,教師更應該關注語言文字和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