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玉
【摘要】 目的 對比計算機斷層掃描(CT)與核磁共振成像(MRI)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效果。方法 83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 分別應用CT和MRI進行診斷, 對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83例患者通過CT確診陽性的有67例, 確診率為80.72%, 通過MRI確診陽性的有82例, 確診率為98.80%, MRI檢查確診率高于CT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I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準確性高于CT診斷, 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直接應用MRI檢查, 提高疾病的診斷正確率。
【關鍵詞】 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急性胰腺炎;診斷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29
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中常見的急腹癥, 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速度快以及預后兇險等特點, 治療不及時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1-4]。發病原因在于胰腺受到胰蛋白酶發生自身消化進而引發一系列炎癥反應, 主要表現為腹部疼痛、黃疸和惡心嘔吐等, 部分患者還存在低血壓、高熱、消化道或皮膚黏膜出血等癥狀, 主要致病因素為酗酒、暴飲暴食或者膽道結石等[5-7]??焖僭\斷急性胰腺炎、找到病因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大多采用影像學檢查方法, CT和MRI的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就兩者在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效果進行分析, 現將方法和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診斷為急性胰腺炎的8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滿足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 出現腹痛、黃疸、高熱等癥狀, 血清淀粉酶或者脂肪酶水平超出正常上限3倍以上, 排除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異常、嚴重高血壓、休克等疾病的患者。83例患者中男51例、女32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74歲, 平均年齡(46.36±9.21)歲。
1. 2 方法 83例患者分別應用CT和MRI進行診斷, 患者入院之后立刻禁食禁水, 開展各項檢查準備工作。CT檢查:選擇醫院現有的CT掃描設備對患者進行檢查, 采取常規平掃聯合動態增強掃描結合的方式, 將參數設定為:電流120 kV、電流為250 mA;采集層厚為2.0~4.0 mm、重建的層厚5~7 mm。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 從患者肝頂部開始到腎臟下極進行掃描。平掃完成之后接受增強掃描, 以3.0 ml/s的速率使用高壓注射器通過肘靜脈注射碘海醇, 濃度為300 mg/ml, 對比劑的使用劑量為100 ml。動脈期掃描為25~30 s、靜脈期掃描70~80 s、延遲掃描180~300 s。MRI檢查:使用西門子超導核磁共振儀, 檢查之前對患者進行呼吸訓練, 使用8通道體部線圈, 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0 mm;得到患者橫斷位以及冠狀位的影像。橫斷位T1WI FSGR序列、T2WI FSEFS序列等, 對比劑的劑量為0.1 mmol/L、速率為2.0~2.5 ml/s;選擇上下飽和、呼吸補償技術等減少呼吸運動以及血液流動產生的偽影。所有得到的影像學資料選擇2名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醫師進行分析, 統一診斷意見[2]。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并觀察其主要表現。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83例患者通過CT確診陽性的有67例, 確診率為80.72%;主要CT表現為:27例患者胰腺的體積輕微增大, 形態和輪廓較為規則、CT表現為均勻強化, 膽總管近端和胰管發生輕微的擴張, 未見低密度液化壞死區域, 邊緣較為毛糙;15例患者胰腺體積顯著增大, 存在散在的點狀或者斑片狀密度減低區, 胰腺周圍積液, 膽囊稍臌脹、膽囊壁厚度較小、內部未見異常的密度陰影, 通過增強掃描可見均勻強化、無壞死區域, 胰腺周圍的脂肪層明顯消失, 輪廓不清晰。83例患者通過MRI確診陽性的有82例, 確診率為98.80%, 其中78例患者表現為胰腺腫大, 另外5例患者存在輕度腫大, MRI掃描存在明顯的胰腺周圍積液, 可見胰腺周圍以及病變部位的長T1信號陰影。MRI檢查確診率高于CT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屬于常見的炎癥反應, 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膜炎體征、血清淀粉酶以及脂肪酶水平上升, 其中輕度患者存在輕微的胰腺水腫, 預后情況較好[8-12]。但是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重度胰腺炎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 20%~30%的患者可能出現繼發性感染、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 死亡率較高[3]。因此, 盡早采用影像學手段對疾病進行檢測, 全面觀察患者的胰腺形態變化和壞死情況繼而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螺旋CT與MRI是臨床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查手段, 能夠有效的對重癥胰腺炎做出診斷[13, 14]。CT的優點在于診斷分辨率較高, 受到腹部脂肪以及腸道氣體等因素的影響較小, 對病變以及周圍組織器官的結構能夠清晰的顯示, 在疾病診斷中的優勢較大;尤其是增強掃描能夠進一步提高CT的定位和定性價值, 顯示更小范圍的壞死以及出血[4, 15]。但是增強掃描需要進一步使用對比劑注射, 存在X線輻射以及存在不良反應等局限。MRI是更為新型的技術, 對比常規的影像學手段具有更高的軟組織分辨率, 除了鈣化結石無法直接的顯示之外, 能夠很好的反映胰腺形態變化以及周圍滲液等表現, 且結果更為精確和直觀[16]。臨床研究認為, MRI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敏感性與特異性較CT診斷明顯更高, 產生的不良反應也較少[5]。本文中, 83例患者通過CT確診陽性的有67例, 確診率為80.72%, 通過MRI確診陽性的有82例, 確診率為98.80%, MRI檢查確診率高于CT檢查,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MRI檢查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尤其是癥狀嚴重的患者直接應用MRI檢查獲得更好的診斷效果, 提高疾病的診斷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雷燕, 唐偉, 蔣興亮. 肝功能生化指標與急性胰腺炎APACHEⅡ評分及影像分型的相關性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18):2372-2373.
[2] 孫高峰, 左長京, 邵成偉, 等. 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多層螺旋CT三期掃描特征分析. 放射學實踐, 2013, 28(10):1027-1031.
[3] 袁元, 黃子星, 李真林, 等. 雙源CT雙能量碘圖對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影像的診斷價值.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2, 43(4):597-600.
[4] 肖波, 蔣志瓊, 蹇順海. 急性壞死性液體積聚和包裹性壞死并感染的影像評價.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6, 25(5):383-389.
[5] 湯穎, 李詩運, 黎芬. 18F-FDG PET-CT 顯像對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鑒別診斷.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4):572-574.
[6] 梁海毛, 蔡曙耘, 吳凱宏, 等. 急性胰腺炎CT、MRI診斷. 中國CT和MRI雜志, 2008, 6(1):35-37.
[7] 李勝凱, 朱文標. CT與MRI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價值對比研究. 中國醫藥科學, 2013(13):121-122.
[8] 彭紅芬, 張東友, 馬志娟, 等. CT、MRI在急性胰腺炎診斷中的價值對比研究. 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0):1649-1651.
[9] 李全, 魯廣華, 許林, 等. 螺旋CT與MRI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比較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7, 17(3):243-245.
[10] 王立振. 急性胰腺炎MRI診斷. 中國CT和MRI雜志, 2004, 2(3):38-40.
[11] 田國才, 巴奇, 黃勝, 等. 螺旋CT及MRI診斷急性胰腺炎.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04, 7(3):227-228.
[12] 劉金生, 陳建民, 葉賤輝, 等. 重癥急性胰腺炎應用MRI與增強CT診斷的比較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63-64.
[13] 沈宏榮, 賀湘軍. CT和MRI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比較.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 29(1):58-59.
[14] 鄒家生, 曹軍. 超聲、CT和MRI對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價值.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1, 36(6):624-625.
[15] 朱家沂, 邰雅宏, 沈洪章, 等. MRI和增強CT診斷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比較研究. 胃腸病學, 2009, 14(5):297-298.
[16] 李紅. MRI與CT檢查對急性胰腺炎的比較研究. 醫藥論壇雜志, 2009(1):18-20.
[收稿日期: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