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王元禮
摘要:近年來銀行員工私售“飛單”現象頻出,給投資人以及客戶權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而且相關責任界定不明確,使客戶請求損害賠償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飛單”現象的存在不僅反映了我國金融產品市場及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還映射出了我國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完善。本文簡要分析了“飛單”現象的原因,著重提出避免此類現象存在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飛單 金融監管 法律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22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87-01
一、銀行“飛單”的定義
銀行“飛單”,顧名思義是針對銀行的工作人員而言的,是指其利用與客戶接觸的機會、條件,以銀行的名義,向客戶私售各類非本行的理財產品,從這其中收取各類提成、計價費、手續費的行為。“飛單”事件的大量出現,嚴重損害了銀行的正常經營和客戶的經濟利益,因此廣受關注。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對于銀行“飛單”的界定,主要從主體、客體、內容等方面進行,主體要求必須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客體要求必須是銀行的客戶;內容則必須是針對非本行的理財產品進行的銷售收取回扣的行為才可以。
二、銀行“飛單”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由于近幾年金融業務的飛速發展,飛單現象也處于爆發狀況。首先,飛單的爆發伴隨著私募基金業務的快速發展,銀行員工私售飛單主要通道是有限合伙、資產管理計劃等,即合伙型私募基金和契約型私募基金,以代銷的名義,促使投資人成為私募基金的投資人,從而幫助融資人實現融資。其次,飛單的爆發伴隨著我國高凈值客戶增長,高凈值客戶的快速增長為銀行員工私售飛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最后,飛單的爆發正呈現一種行業內 “穩定”和跨行業 “發展”態勢。銀行飛單問題透射出我國金融秩序的不完善。銀行“飛單”的出現,危害了客戶的權益以及銀行的聲譽和業務往來。銀行工作人員采取欺騙等不正當的方式獲取客戶的信任,利用客戶的資金讓其買其他非本行內的理財產品,客戶資金在此過程中是沒有辦法得到保護的,出了問題,那意味著客戶將無法拿到資金,可能涉及業務的拓展,進而引發嚴重的連鎖反應。同時銀行將面臨著不利影響。另外,“飛單”現象引發一系列法律問題。首先法律對于這類事件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責任承擔方面無法準確適用法律。其次是銀行監管部門作為直接監督管理機構,并未盡到應有的監督管理的義務,對于這類事件的頻發,也沒有提出良好應對之策。從監管部門對 “飛單”的處理方式體現了我國社會法治體系不健全,相關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同時司法實踐上,也缺乏參考案件。銀行“飛單”曝光后,監管部門積極響應,做了很多努力,但實際效果上看,“飛單”還是在不斷地發生。其主要還是銀行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存在賬戶監管力度、員工宣傳教育、銀行印章的管理等問題。客戶風險防范意識差,對于理財產品的買賣,缺乏理性思考;對于理財產品合同的簽訂也是不仔細查看,這種出于對銀行的過分信任,導致其遭受欺騙。
三、解決對策
(一)加強金融監管,完善相關法律
加強金融監管,管理機構要強化對員工管理、提醒、督導、教育周、逐月進行檢查,發現“飛單”隱患及時解決,對“飛單”的監管要到位。要杜絕“飛單”就要不斷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是司法實踐也要有所依據。準確定位何為“飛單”,明確“飛單”相關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責任相關承擔問題。
(二)加完善銀行內控體系,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
探索新的監管模式,加強對賬戶的監管,能夠及時識別哪些賬戶中的劃賬行為可能涉嫌飛單,那就能對防范“飛單”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對發現“飛單”的行為,也要嚴厲處罰,做到警示作用。通過電話回訪客戶等方式,加大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另外,加強印章管理,建立印章專崗制,制定印章使用管理制度,是銀行防范“飛單”的必要措施。通過對工作人員的宣傳教育,讓其知曉“飛單”帶來的嚴重后果,明白里面的利害關系等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員工的法律意識,不能因個人私利而損害銀行、客戶的利益。
(三)強化客戶的風險意識
對于消費者要進行防范意識的教育。具體而言,就是通過“飛單”的相關材料的宣傳教育,以及理財產品買賣的安全防范上的保護意識教育。對于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要仔細甄別是否屬于本銀行內的理財產品,事后也要進行檢查和范范。
四、結語
綜上,要徹底解決“飛單”行為,立法方面應加強銀行在此方面的法律責任,加大處罰力度,規范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機構也要盡到自己的職責,明確監管規定;銀行應當嚴格審查理財產品來源并保證其員工的行為合法規范,避免因個別事件造成客戶對銀行的信譽產生質疑,從而引發信任危機;客戶也不要光看到利益,而忘了風險。
參考文獻:
[1]劉文,姚小波.銀行員工私售飛單的高發現狀與風險防范[J].華北金融,2015(5).
[2]文興.解讀銀行員工“飛單”亂象[J].大眾理財顧問,2015(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