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善美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方法 101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99例非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冠心病患者作為甲組, 非冠心病患者作為乙組。兩組均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行頸動脈斑塊檢查, 比較兩組的檢查結果。結果 甲組斑塊積分、IMT均少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軟斑、硬斑、混合斑發生率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中形成斑塊56例(55.45%), 乙組患者中形成斑塊8例(8.08%);甲組斑塊形成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屬于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 是一種很好的檢查頸動脈斑塊的手段, 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值得推廣。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斑塊;冠心病;臨床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34
臨床上冠心病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目前其發病率正逐年遞增, 同時勁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率也呈現遞增的趨勢[1]。為了探討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 此次研究選擇本院2014年11月~
2016年11月收治的101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99例非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1例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99例非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冠心病患者作為甲組, 而非冠心病患者作為乙組。甲組患者中男58例, 女43例;年齡60~80歲, 平均年齡(70.38±4.84)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情況:19例患者為Ⅰ級, 31例患者為Ⅱ級, 36例患者為Ⅲ級, 15例患者為Ⅳ級;高血壓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7.59±3.64)年。
乙組患者中男53例, 女46例;年齡61~79歲, 平均年齡(70.21± 4.75)歲;高血壓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7.38±3.51)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行頸動脈斑塊檢查。通過GE Vivid S5心血管彩超診斷儀進行檢查, 探頭頻率設置為5~12 MHz。患者取平臥位, 在頸后放一薄枕, 患者頭部稍向后仰, 使頸部充分暴露。行檢查前囑患者休息5~15 min, 把探頭橫置在患者胸鎖乳頭前沿, 對顱外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后壁以及膨大處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進行檢查, 觀察上述位置IMT斑塊存在與否, 斑塊數量以及斑塊位置, 確保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檢驗醫師進行檢查。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斑塊發生情況及斑塊積分、IMT值;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斑塊類型, 包括軟斑、硬斑以及混合斑。
1. 4 評價標準[2] 正常:IMT<1 mm;頸動脈硬化:IMT在1~1.5 mm;形成斑塊:IMT≥1.5 mm。當IMT>1 mm時可認為是頸動脈粥樣硬化。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斑塊積分以及IMT值情況比較 甲組斑塊積分、IMT均少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189、47.651, P=0.000<0.05)。見表1。
2. 2 兩組斑塊分型情況比較 甲組軟斑、硬斑、混合斑發生率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斑塊發生情況比較 甲組患者中形成斑塊56例(55.45%), 乙組患者中形成斑塊8例(8.08%);甲組斑塊形成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544, P=0.000<0.05)。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一種全身的病變, 主要對大中型動脈進行侵犯, 頸動脈以及冠狀動脈常常同時間受累[3-5]。而冠心病患者主要是因粥樣硬化以及血管壁增厚而引起, 頸動脈粥樣的斑塊程度能反映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6-9]。頸動脈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而頸動脈斑塊存在于患者體表中, 所以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時就很容易檢查出來[10-12]。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使用高頻探頭進行檢測, 能夠準確檢查出斑塊和其厚度[13-15]。但并不是全部冠心病患者都有動脈粥樣硬化出現, 對不典型冠心病患者,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可對頸動脈硬化進行有效的排除[16]。
為了探討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 此次研究選擇本院2014年11月~ 2016年11月收治的101例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99例非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主體, 研究結果顯示, 甲組斑塊積分、IMT均少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軟斑、硬斑、混合斑發生率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中形成斑塊56例(55.45%), 乙組患者中形成斑塊8例(8.08%);甲組斑塊形成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聲屬一種無創的檢查方法, 是一種很好的檢查頸動脈斑塊的手段, 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杰, 楊明, 韓凌, 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關系.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13):4-7.
[2] 彭育玲, 周勝招, 謝志群,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斑塊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醫學信息, 2014, 28(31):317-318.
[3] 楊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分析.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6, 4(9):53-54.
[4] 孫國強, 李玉波, 孫明莉, 等.血壓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和斑塊的影響研究.重慶醫學, 2015, 34(8): 1054-1057.
[5] 馬杰.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關系研究.首都醫科大學, 2013.
[6] 王啟偉, 彭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34(5):875-877.
[7] 梁愛榮, 朱紅蓮, 喬云峰.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硬化與冠心病的關系價值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13):3108-3109.
[8] 王爽.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冠心病頸動脈粥樣斑塊的診斷價值. 醫學信息, 2015, 29(z3):305.
[9] 劉天新. 頸動脈斑塊和冠心病關系的彩超研究. 醫藥論壇雜志, 2015(9):176.
[10] 戴法輝.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硬化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分析. 浙江臨床醫學, 2012, 14(1):99-100.
[11] 石俊華, 倪衛星, 朱艷珊, 等. 頸動脈高頻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3):366-367.
[12] 張紅菊, 王浩, 江勇,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心絞痛患者頸動脈病變的初步分析.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07, 23(8):596-598.
[13] 任海云.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用醫刊, 2014, 41(1):84-85.
[14] 李芝榮.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價值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1):28-29.
[15] 張鴿.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分析. 中外醫療, 2013, 32(29):30.
[16] 陳莉, 吳婷, 李慎義, 等. 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3, 23(3):48-51.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