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蔣耀穎+劉潔珍+董婉華+楊英+王芳+溫世鋒+肖文德



【摘要】 目的 探討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FMEA)在降低頸椎前路手術患者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行頸椎前路手術的120患者為對照組,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行頸椎前路手術的120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按圍手術期護理常規進行護理, 觀察組運用FMEA對頸椎前路術后患者可能發生呼吸道梗阻的失效模式進行前瞻性分析、評估, 找出導致呼吸道梗阻的最高危因素和高危護理流程, 制定預防和改進措施并實施。計算實施改進措施前后風險優先數(RPN)值, 比較兩組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結果 實施改進措施后, 觀察組各項RPN值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觀察組呼吸道梗阻發生率為0.83%, 對護理滿意度為95.83%, 住院時間為(10.03±2.56)d, 對照組呼吸道梗阻發生率為6.67%, 對護理滿意度為76.67%, 住院時間為(13.57±3.84)d, 觀察組患者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結論 應用FMEA對頸椎前路手術患者進行評估、分析和采取相關措施, 能有效防范風險, 降低呼吸道梗阻發生率, 提高護理質量, 保證患者安全。
【關鍵詞】 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頸椎前路手術;呼吸道梗阻;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82
Application of FMEA in reducing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LI Ling-yun, JIANG Yao-ying, LIU Jie-zhen, et al. 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Guangzhou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1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by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in reducing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in patients. Methods There were 120 patients receiving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2~April 2014 as control group and 120 patients receiving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May 2014~October 2015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erioperativ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rosp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failure mode by FMEA for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highest risk factor and high risk nursing process for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nd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preven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Calculation was made on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value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Comparison was made on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hospital stay time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mplement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lower RPN valu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s 0.83%,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as 95.83%,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10.03±2.56) d. The control group had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as 6.67%,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as 76.67%,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13.57±3.84) 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hospital stay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FMEA for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related measures application in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risk, lower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guarantee safety in patients.
【Key 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Respiratory tract obstruction; Nursing
頸椎前路手術是治療頸椎病、頸椎外傷等疾病的常用方法, 但個別患者因術后創口出血、喉頭水腫、氣管痙攣、痰液堵塞、嘔吐誤吸等因素導致呼吸道梗阻, 嚴重可引起窒息死亡[1, 2]。國內研究顯示頸椎前路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為12.24%, 其中肺部感染為7.14%[3]。本科2012年1月~2014年4月120例頸椎前路手術患者按圍手術期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是一種前瞻性的管理模式, 是在行動前認清問題并預防問題發生的分析方法[4]。本科從2014年5月開始將FMEA管理模式應用于預防頸椎前路術后患者呼吸道梗阻的護理中, 取得良好效果, 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行頸椎前路手術的120患者為對照組, 其中男67例, 女53例, 年齡52~76歲, 平均年齡(69.0±7.8)歲, 頸椎病109例, 頸椎損傷8例, 后縱韌帶骨化3例。選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行頸椎前路手術的120患者為觀察組, 男65例, 女55例,
年齡55~79歲, 平均年齡(68.0±7.5)歲, 頸椎病116例, 頸椎損傷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按圍手術期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觀察組運用FMEA對頸椎前路術后患者可能發生呼吸道梗阻的失效模式進行前瞻性分析、評估, 找出導致呼吸道梗阻的最高危因素和高危護理流程, 制定預防和改進措施并實施。具體如下。
1. 2. 1 成立FMEA工作小組 小組成員由護理部主任1名、病區護士長1名、N3級護士2名、N2級護士3名、專科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1名組成。所有成員學歷均在本科以上, 接受FMEA知識培訓, 并掌握專科業務。
1. 2. 2 繪制流程圖, 找出潛在失效模式 FMEA小組收集既往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發生呼吸道梗阻的病例, 針對術前、術中、術后階段護理流程中的所有步驟, 達成共識, 確認這些步驟可以正確描述整個流程, 再用頭腦風暴法尋找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 最終找出5個可能導致呼吸道梗阻的高危因素, 并找出所有可能原因。見表1。
1. 2. 3 計算RPN值 小組成員對列出的所有失效模式進行RPN評分, RPN=O×D×S。O表示失效模式發生的可能性, 設1~10分, 1分表示不可能發生, 10分表示非常可能發生;D表示若失效模式發生, 被發現的可能性, 設1~10分, 1分表示可能被及時發現, 10分表示不可能被及時發現;S表示失效模式發生可能導致的后果, 設1~10分, 1分表示后果不嚴重, 10表示后果非常嚴重, 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小組成員在每個維度之間選擇一個分數, 計算每個失效模式的得分。RPN值最低1分, 最高1000分。RPN值越高說明安全隱患越大, 是最急需改進的部分。小組成員將找出的5個失效模式輸入FMEA風險分析表, 共同評出O、D、S值, 計算RPN值均>125分。
1. 3 觀察指標 計算實施FMEA前后RPN值, 統計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失效模式的RPN值比較 經過FMEA小組成員落實改進措施后, 觀察組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見表2。
2. 2 兩組患者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住院時間、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呼吸道梗阻發生率為0.83%, 對護理滿意度為95.83%, 住院時間為(10.03±2.56)d, 對照組呼吸道梗阻發生率為6.67%, 對護理滿意度為76.67%, 住院時間為(13.57±3.84)d, 觀察組患者呼吸道梗阻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3。
3 討論
3. 1 FMEA能有效降低頸椎前路術后呼吸道梗阻的發生 頸椎前路術后呼吸道梗阻發生的主要原因有:痰液堵塞、喉頭水腫、創口血腫、誤吸、植骨塊松脫壓迫氣管等[6]。科室成立FMEA小組后, 使用頭腦風暴法確定了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的高風險因素, 針對失效原因, 制定并實施改進措施:①自制頸椎損傷/術前患者呼吸道梗阻風險評估表, 完善術前評估和準備, 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②組織全科護士進行呼吸道管理知識、搶救配合培訓和考核, 保持患者護理道通暢, 盡早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③定期對護士和護工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和考核, 保持頸椎的穩定性;④制定術后呼吸道梗阻風險評估表, 便于低年資護士護理傷口和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暢;⑤評估術后患者吞咽功能, 指導患者進食, 保障患者進食安全, 避免嗆咳和誤吸。本次結果顯示:實施改進措施后, 患者術后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的風險因子明顯減少, 呼吸道梗阻發生率由6.67%降至0.83%(P<0.05)。
3. 2 運用FMEA使護理質量持續改善 FMEA強調的是“事前預防”, 而非“事后糾正”, 是從第一道防線就將缺陷消滅在搖籃里的有效工具[7]。在實施FMEA過程中, 動態評估患者護理流程中風險因素, 前瞻性的實施規法化、個性化護理措施, 記錄并監測護理效果, 使護理質量持續改進[8-10]。本次研究中, 實施FMEA管理后, 觀察組對護理滿意度為95.83%, 住院時間為(10.03±2.56)d, 對照組對護理滿意度為76.67%, 住院時間為(13.57±3.84)d,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縮短, 術后安全出院, 患者療效和安全得到保證, 同時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
綜上所述, 應用FMEA對頸椎前路手術患者進行評估、分析和采取相關措施, 能有效防范風險, 降低呼吸道梗阻發生率, 提高護理質量, 保證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曉敏, 吳松, 周天寶, 等. 頸椎前路手術并發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探討. 中國醫療前沿, 2010, 5(21):8-9.
[2] 周鑫, 馬向陽, 楊進城, 等. 頸椎前路術后早期急性并發癥的原因及治療.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5, 23(23):2198-2201.
[3] 秦慶友, 羅寶鳳, 徐紅英. 頸椎前路術后呼吸道管理的護理現狀. 當代護士旬刊, 2013(12):7-9.
[4] 蘇冰梅, 譚富海, 黃小敏, 等.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脊髓損傷并截癱患者預防壓瘡中的應用. 中國臨床護理, 2012, 4(3):188-190.
[5] 羅凱燕, 王慧文. 頸椎脊髓損傷呼吸管理量表的制訂及臨床應用.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2, 9(1):56-58.
[6] 黃建新, 呂守正, 李志勇, 等. 頸椎前路手術早期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對策. 河北醫學, 2012, 18(3):102-105.
[7] 宋佳璐, 王麗燕, 史淑芳, 等. 頸椎前路手術后切口血腫的風險評估及對策. 臨床醫藥實踐, 2014, 23(10):782-784.
[8] 陳翠萍, 劉潔珍, 高興華, 等. 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的應用. 護理學雜志, 2010, 25(18):4-7.
[9] 馬潔. 應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防范手術室壓瘡的效果.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A02):59-62.
[10] 占松蓮, 鄭文嫻, 賈曼. 頸椎前路手術后上呼吸道梗阻原因分析及搶救體會. 護理與康復, 2005, 4(4):290-291.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