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忠+李勝媛
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程序正義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司法公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程序正義理應受到尊重和重視。本文通過論述程序正義的含義、內容及意義,并結合案例,闡述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關鍵詞:程序正義 司法公正 實體正義 現代法治
中圖分類號:D91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095-01
一、程序正義的含義及起源
程序正義,又稱為看得見的正義,指的是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即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1]
1215年,英格蘭國王頒行《大憲章》的第39條規定,以及1355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的一項明確的律令,即:“任何人,無論其身份、地位狀況如何,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予以逮捕、監禁、沒收財產……或者處死。”這二者被許多學者認為是英美普通法中正當程序的最早淵源。自然正義是英國法治的核心概念,是法官據以控制公共行為的基本程序原則。有兩個要求:一個是任何人均不得擔任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法官應聽取雙方的陳述。[2]
二、程序正義在案例中的體現
2016年轟動一時的“雷洋案”,從最初通報的“雷洋涉嫌嫖娼”,到后來的“民警被立案偵查”,最后的處理結果是“雷洋案涉案警務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受到黨政紀律處分”,案件之所以出現突破性進展,乃至后來的重大逆轉,除了雷洋本身的人大碩士身份,其遺孀對真相的執著,以及人大校友的發聲等原因外,輿論對案件的聚焦,社會各界對程序正義的關注,都是案件取得最終結果的推動力。我國歷史上是一個追求實體法的國家,“寧殺錯,不放過”,雖然是小說中的語言,但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正義的追求:只要事實真相,即使付出很大的代價。然而隨著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我國法律理論的不斷完善,正當程序的價值日益凸顯,程序正義在司法公正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美國發生的“辛普森案”,直到現在仍是體現美國正當程序的典型案例之一。盡管當時案件的法官都認可辛普森殺妻的事實,但由于證據不足,辛普森還是被無罪釋放。而所謂的證據不足,是由于部分司法工作人員取證時沒有按照正當程序,導致某些證據失去證明力,最終,在美國“程序優先”的法律體系下,產生辛普森被無罪釋放的結果,而美國人民雖然對此結果感到無奈,但也能夠坦然接受。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對原審被告人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再審案公開宣判,宣告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聶樹斌無罪。在最初審理案件時,沒有能夠認定聶樹斌作案的客觀證據,部分證據存疑,不確實、不充分,依然認定聶樹斌有罪。在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認定當事人有罪,無疑是沒有把程序正義放在眼里。現代法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追求程序正義,只有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重,司法公正才能落到實處。
三、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實體公正的目的是追求案件的真相,而程序正義更側重制約權力、保障人權。如果僅追求實體公正,不注重程序正義的話,即使司法裁決者擁有公正不阿的態度,豐富的司法審判經驗,但由于不同案件有其特殊性,需要有其自己的判斷,就可能出現冤假錯案頻發的現象。
大義滅親,在古代是一個值得稱頌的行為。然而,從當今社會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是忽視程序正義的行為,與司法公正是相悖的。程序做不到坦坦蕩蕩,結論就有“掩人耳目”的嫌疑。現代法治之所以要設置回避制度,就是為了使案件審理首先達到“外觀上的正義”。因此,裁判者本人必須與案件沒有利益上的關聯或其他利害關系。這就是程序正義在現代法治中的一個體現。
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重要前提。實體正義以實現案件裁決的公平公正為目的,而程序正義則以保證案件偵查和審理的程序不影響公正裁決。簡言之,程序公正不能必然導致案件結果公正,但沒有程序公正,更難得到案件結果公正。從保障人權的角度來說,程序正義是人權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堅持程序正義,首先能夠避免權力的濫用,防止刑訊逼供、枉法裁判等現象的發生;其次,當事人的尊嚴和權利得到應有的尊重。憲法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對抗國家,如果公民的權利行使受到限制,長此以往,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
四、結語
總之,程序正義在現代法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有其自身的價值追求,評價一個裁決是否公平公正,除了要對裁決結果進行評價外,還要衡量其形成過程是否合法、合理和客觀。在我國,程序正義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很多人的觀念仍處在片面追求實體正義的階段,因此在司法理論和實踐中,要實現真正的司法公正,追求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并重,我國的法律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李善川.程序正義的法律價值[J].現代國企研究,2016(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