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海
摘要:在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苦難的身影,因而這種主題也是經常被世界文學所運用的主題之一。我們經常在余華的作品中也會看到苦難,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強調的基調與主題,并將它上升到成為人類的普遍意識。在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苦難意識,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對生存與生活意義的不斷追問。此篇論文就從苦難的表現形式、其產生的源頭還有超出苦難的方面來分析作品中蘊含的苦難意識。
關鍵詞:余華《活著》苦難
中圖分類號:I2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21-02
一、苦難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就是死亡
余華本身就是關注苦難的一個作家,并且他很擅長在作品中描述苦難。自90年代以后,余華在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苦難也具有了新的形式與內涵,苦難不再僅僅代表著戰爭、血腥、罪惡等等,代表的這些意義在逐漸消散,沒有了暴虐的氣氛,也沒有了冰冷的人性,無處不在的暴力與殺戮結束了。在《活著》這部作品中,他對于苦難的描述更是進入到了一個巔峰的狀態,他用極其濃重的筆墨渲染了人類所經歷的種種苦難,甚至還特別細致地刻畫出人類受難的圖畫,并將它呈現到讀者面前,為人們提供了一部部苦難形象的展覽史,我們完全可以說,在《活著》中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人類演繹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劇。整部小說都經過了作者的精心刻畫與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極為巧妙地在讀者面前進行出現與銜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經歷的苦難變得痛徹心扉與銘心刻骨。
確實,在人類看來,死亡必然代表著世界上最為黑暗的事情。《活著》用較為簡短的篇章,敘述了福貴祖孫幾代的非正常死亡,這其中包括福貴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還有孫子。每一個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聯到一起的。福貴父親之死是因為福貴喜好賭博,他的母親則是因病去世,妻子則是由于患上了軟骨病,兒子則是因為給縣長太太輸血而亡,女兒是由于分娩時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則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孫是因為豆子吃多了而撐死。這幾個接連在一起發生的故事,使得福貴對于死亡已有些麻木,但是卻讓讀者在故事中喘不過氣來,使得人們不得不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現實永遠是最為殘酷的,它讓人在近乎模式化的事實面前給人提供一種領悟,這無外乎是與世道人心相連的。這將讀者逐漸引入到了作者構造的苦難悲劇中,就像是不斷地演奏一首悲涼的樂曲一樣,讓讀者為之痛苦和折磨。
然而,作者明顯是想將所有的苦難都放在福貴一人的身上。讓他分別經歷了破產、喪親、上戰場、將女兒送出去、自然災害、妻子生病及自己無法勞動面臨死亡等等這一系列的天災和人禍。在其經歷的這些苦難中,在福貴看來,最為心痛的也是就是失去親人了吧,跟著他不辭辛勞的妻子,默不作聲、默默付出的兒女,有著善良本性且為人厚道的女婿……
余華在闡述和呈現苦難方面是一個高手,他極其關注人們經歷的種種苦難,并將這些無盡的苦難給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活著》這部作品中,整部作品所呈現出來的主體都是苦難,換句話來說,《活著》也變成了闡述福貴一家人生死的一部作品,更是福貴的悲劇史與苦難史,讓讀者看了以后有莫名的悲傷涌現。
二、作品中產生苦難意識的原因
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在余華的作品中,苦難是最為主要的主題,從《活著》中我們就能看出,作者是想要通過描述福貴的悲劇一生,來追尋使得中國平民百姓生活苦難的根源。
(一)人性中的劣根性
福貴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父親也因此被他氣死,他羞辱自己的老丈人,對待懷孕的妻子也是極其輕視,對金錢的欲望造成缺少了人性,使得福貴整個人變得殘暴又肆虐,然而結果他卻變得一無所有。在經歷自然災害之時,王四將鳳霞挖得的地瓜搶去,還有隊長向福貴索要米及分瓜等事件都呈現出了在惡劣環境下,當人類面臨饑餓時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的自私自利及其暴力的一面。
在作品中,余華將人性丑惡的一面給放大出來了。金錢就是導致人性中惡性的一個源頭,就是它,使得福貴可以隨意羞辱自己的老丈人,可以讓福貴輕視還在孕期中的妻子,也能夠讓龍二用計謀將他家害得妻離子散、一無所有;而饑餓則是產生劣根性的一個動機,它能夠讓人們去爭搶,讓王四隨意欺辱一個聾啞人,讓隊長用自己的職權去謀一己私利,去他人那里索要和搶奪糧食。人性中的劣根性給人們創造除出了一系列的苦難,使得人們迫于欲望的壓力之下,選擇不擇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更是無所顧忌地顯露和發揚自己人性中惡的一面,卻淡忘了人性中應有的美好和善良品質,這也體現出人類的無奈與悲哀,也更顯示出作品中真實性的內涵。
(二)作品中蘊含的奴性特征
在小說中,有慶的死亡,體現出了在現實社會下,人們對權利的渴望以及對底層民眾的漠視與冷淡,這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存在著一種奴性。作為醫生,本身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然而小說中的醫生卻因為要救縣長的夫人而抽干了有慶的血。余華在作品中也寫到,仿佛在場的所有人都只看重縣長夫人的生死,而有慶的安危卻是不被在乎的,他的生死早已不被重視,這也就是說,醫生絲毫不在乎普通民眾的生死,在他們的眼中只有權勢。這種奴性使得醫生忘卻了自己的職責,而變成了向勢力低頭的殺人者。這種表述看起來好像比較極端,但是卻揭露出潛藏在中國人身上存在已久的奴性特征。在余華的小說中,我們能看到余華對魯迅精神的發揚與繼承,那就是對人類身上奴性特征的思考與批判。
(三)年代的愚昧與無知
在作品中以文革為背景,期間有一處描寫的是村民冶煉鋼鐵,深切地闡述了在那個年代,是怎么樣費力又傷財,而給福貴及孫老頭一家造成影響及傷害的。因為要煮鋼鐵卻沒有地方,于是就將孫老頭的房子給燒毀,這就看出底層民眾的利益不受保護。由于村民們不知道該怎樣冶煉鋼鐵,于是就自己發揮想象,結果最后拿著歪曲的鐵疙瘩去縣里面報喜。當時時代的愚昧與無知使得一大波農民放棄耕種而選擇大躍進,這使得在自然災害來到之時,他們陷入了無糧的苦難與饑荒中。
(四)身為底層人民的無能為力
福貴本身代表的就是中國農民的一員,他始終忍受著貧困與折磨:沒有錢帶妻子去看病,兒子因為輸血過多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外孫因為太餓吃多豆子而亡。福貴本身地位低微,對于這些事其實是無能為力的,他只能屈于命運的安排,默默地等待悲劇的降臨。
三、對苦難意識的超越
在余華的作品中,苦難是最主要的主體,但是他在表述的過程中卻超出了僅僅是呈現苦難表面含義的階段,他使得人們對苦難的理解變得越發深刻起來。在《活著》中,他通過對苦難意識的表現,揭露出了個體在面臨苦難時實現的在精神層面的超越。這種超越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忍耐的品質
我們在《活著》中能夠看到,福貴在接連經歷了喪親之痛以后,并沒有表現出歇斯底里,也沒有爆發出極為憤怒的情緒,而是很平靜地看待發生的一切,這些表現都是因為他在生活中長期以來鍛煉出的忍耐與包容品質,就是即使經歷多么大的苦難,他也可以自己進行化解。忍耐是一種慢性過程的品質,也正是這種品質使得福貴能夠在如此苦難的境地里保持著自己的一份冷靜。在小說的最后,也對與福貴相伴的黃牛做了描寫,它也是有著一定的象征意義的。因為在福貴看來,牛就是忍耐的化身,它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性格正是與自己內心的一個心理狀態達成了一致。老牛的堅韌與默默無聞,又怎能不與作品中福貴的默不作聲相契合呢?
(二)作品中蘊含的樂觀精神
在作品中,福貴所經歷的苦難主要就是通過死亡來表現的。當他身邊的親人都逐漸離他而去的時候,這在他看來,活著本身就是一件沒意義的事情,它只是對自己承受能力和承載力的殘害。但就算是這樣,福貴依然頑強的堅持了下來,在面對死亡這樣崩潰的境地下,他驀然間的超脫氣質讓他具有了活下去的樂觀性和希望。福貴認為,人就應該堅守著自己的命運,雖然他在命運的抉擇間是既有感激又有仇恨的,但是他卻無法摒棄這種仇恨的情感。只要是自己選擇的且擁有的,不管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都是上天賜予你的。因而,即使是當身邊的親人都一一離去之后,他依然選擇自己暗暗地承受,用他最豁達也最樂觀的心性活在這個世界上。
(三)對親情的渲染
福貴在面對苦難的時候并不是孤身一人的,而是在擁有著強大的親情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福貴經歷的漫長人生中,親人的感情是讓他感到溫暖的原動力,也是親人的離去讓他學會了堅強。親情是作品中想要渲染的基本韻律,即使福貴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著各種苦難,但是祖孫三代血濃于水的感情卻將大家聯系在一起。這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想要傳達的主要思想:那就是親情才使得其飽受折磨的靈魂得到了洗滌,也使他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既要選擇默默地承受下去,又要擁有巨大的力量去生活下去。
(四)生命意識
生命只是一個簡單的詞匯,但是其蘊含的意義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堪稱是一部血淚史,有著很多的心酸,作品中福貴終其一生都在苦難的生活中踽踽獨行。他身為社會的底層人物,承受著那個時代下農民所承受的痛苦。在他看來,死亡可以將他解脫出去,而生,則代表著隱忍與承受。作者讓福貴生存下去,就說明是要尊重生命及敬仰生命,這期間表現出來的苦難意識越發具有深層的內涵。
作品《活著》從表面上看去,好似一部追憶人生的作品,但是在其背后蘊含的深意卻是對苦難的認識與領悟,福貴這種在命運面前能夠承擔起的個人責任和對生命的不言放棄,也使得人本身就有不甘屈服的精神氣,這種不輕易動搖的信念也正是當前社會所缺少的優秀品質。
四、結論
這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生與死相轉換的一種狀態,已經生活在底層人民的不幸與苦難。《活著》就仿佛是一部紀錄片,它將主角的一生都淋漓盡致地刻畫下來。從年少時的紈绔放肆,不知世間的疾苦;到經歷了苦難以后變得懂事了,知道了生活的辛酸與不易;再到成年以后面對災難的無可奈何,生活被磨礪得物是人非,接連來臨的苦難,我們看到了福貴隱忍與博大的胸懷,在經歷了那些悲慘的時光以后,所有經歷的不幸都被福貴身上樂觀的品質與默默無聞的寬廣胸懷所掩蓋了。
福貴的人物形象可謂是復雜且富有爭議的。作家所采用的獨特技巧和冷靜的敘事角度使得福貴看似平凡的悲劇人生變得震撼。我們可以發現在讀完故事的同時就會有很大的震動,我們不僅對福貴的經歷給予同情,還對作者想要給我們的啟示進行反思,那就是,人到底為什么而活著。在那樣荒唐愚昧的年代,活著就是活著本身啊。
參考文獻:
[1]余華.余華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2]余華.活著[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3]林若紅.余華小說《活著》的孤獨意識[J].福州師專學報,2002.
[4]沈光浩.漢語派生詞新詞語研究述評[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
[5]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最初的歲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