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華 彭間英 賴敏燕
(收稿日期:2016-11-21)
肺表面活性物質給藥方法的應用研究
梁鳳華 彭間英 賴敏燕
目的 探討改良肺表面活性物質(PS)給藥方法在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患兒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傳統氣管導管給藥法。觀察組給予改良PS給藥方法。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d內胸部X線檢查評分、血氣分析指標、藥物返流率、給藥時間、癥狀緩解率,并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應用PS治療后2d內胸片評分均呈逐漸下降趨勢,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24h胸片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6h、48h胸片評分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氣分析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給藥時間少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物返流率低于對照組,癥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PS給藥方法可有效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明顯改善血氣指標,降低藥物返流率,提高癥狀緩解率。
肺表面活性物質;給藥途徑
pulmonary surfactant;route of administration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以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多見于早產兒,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引起的特發性疾病,以肺部癥狀為主,是嚴重威脅早產兒生命的一類疾病[1]。肺表面活性物質(PS)是預防和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特效藥物,臨床上使用以來已經明顯降低了早產兒的死亡率,并縮短了病程,減少了肺氣漏綜合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但近年來研究表明,PS給藥方法是關系到該病治療效果的關鍵性問題,傳統的給藥方式易使藥物返流,而導致浪費,且受到停氧次數及時間的影響,從而加重缺氧[3]。2015年6月~2016年10月對我科收治的新生兒肺透膜病患兒60例,采用改良PS給藥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患兒120例。納入標準:符合肺透明膜病診斷標準[4],有三凹征、間斷性呼吸暫停臨床表現。早產兒出生后不久出現進行性加重呼吸困難,呼氣時呻吟。排除標準:嚴重先天畸形的早產兒,具有重大臟器的嚴重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腎功能不全等。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胎齡(32.6±3.0)周,出生體重(1596±442)g。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傳統氣管導管給藥法,入院12 h內氣管內滴注PS 200 mg·kg-1·次-1,根據病情首劑后12~24 h內重復使用。將患兒置于搶救輻射保暖臺上,常規氣管插管連接復蘇氣囊,將計算出劑量的PS藥液用注射器吸好備用,分離氣管導管與復蘇氣囊,分次將PS從氣管插管直接滴入,每次滴完PS后常規連接復蘇氣囊加壓通氣。
1.2.2 觀察組給予改良PS給藥方法,藥物劑量、次數與對照組一致。常規氣管插管,在插管距患兒齒齦約4~5 cm處,將已經吸好PS的注射器連接5.5號頭皮針,針頭向下斜刺入氣管導管管腔內,在氣囊正壓通氣同時,助手勻速推注PS (>5 min),推畢拔出針頭,繼續氣囊正壓通氣5min,此過程通氣不中斷。除具備機械通氣指征者外,均于給藥后即刻拔除氣管插管。
1.3 觀察指標
兩組于應用PS治療前及治療后2d內胸部X線檢查,血氣分析指標、藥物返流率、給藥時間、癥狀緩解率。胸部X線檢查評分:按照4級評分標準進行評價,Ⅰ級:下肺葉出現細的顆粒陰影為1分;Ⅱ級:肺野不清晰,在肺內出現網點狀的陰影,支氣管充氣現象較重,且具有分布均勻的特點,有毛玻璃樣的改變,為2分;Ⅲ級:肺紋理增粗,肺內的顆粒陰影增多,面積變大,支氣管充氣現象嚴重,可見心臟及膈面的模糊陰影,肺部邊緣毛糙,面積更大,為3分;Ⅳ級:肺野開始表現出白肺現象,肺部嚴重渾濁,且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心臟邊界無法識別,支氣管充氣面積占3/4以上,為4分[5]。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治療前后胸片評分的比較,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胸片評分的比較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
2.3 兩組藥物返流率、給藥時間、癥狀緩解率的比較,表3

表3 兩組藥物返流率、給藥時間、癥狀緩解率的比較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是最常見早產兒危重癥之一,由于多因素導致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患兒的肺部結構發育也不完善,臨床表現為皮膚青紫、呼吸困難、出現三凹征等,是威脅生命的主要病因[6]。病理表現為肺泡內可見透明膜及大量的纖維物質,肺泡壁至終末細支氣管壁上附著嗜伊紅透明膜、肺泡萎縮。PS在20周開始產生,在35周左右時迅速增加,本病多見于胎齡小于35周的早產兒。增加PS,改善通氣和換氣功能是救治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為促進通氣的通暢,保持患兒能夠有效的呼吸,起到輔助呼吸的治療作用[7,8]。通過PS可降低肺泡表面的張力,保持功能性殘氣量,穩定肺泡內的壓力,防止呼氣末肺泡萎縮,減少液體自毛細血管向肺泡滲出,以維持肺的順應性。
近年來發現PS給藥方法可影響治療的效率,我科采用改良PS給藥方法,用復蘇氣囊持續進行正壓通氣,藥液少量多次進入到患兒的肺泡中,不會因停止供氧而影響患兒的血氧飽和度,因此不會造成SPO2的下降現象,提高了給藥的效率[9]。通過用注射器吸好PS藥液連接頭皮針直接將藥液滴入肺泡中,不分離氣管導管及復蘇氣囊,避免了藥液隨著患兒的呼吸而造成嗆咳現象,也防止藥物的噴出。由于滴入的藥物直接進入肺泡中,不會將藥物噴灑到氣管導管壁上,因此提高了單位藥物的治療作用。而傳統常規的給藥方法需要分離氣管導管與復蘇氣囊,在給藥過程中可隨著患兒的呼吸導致嗆咳或者藥液的噴灑,不僅浪費了藥物,還影響了治療效果。且傳統給藥方式每次注入藥物后需要將氣管導管與復蘇氣囊分離,造成污染,中斷給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缺氧的狀態及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后給藥時間縮短,節省了操作時間,提高了效率。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6h、48h胸片評分仍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24h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傳統氣管導管給藥法和改良給藥方法均提高呼吸的有效率,同時觀察組血氣分析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藥物返流率低,癥狀緩解率高(P<0.05),表明改良PS給藥方法可改善早產兒肺通氣和換氣功能,更適用于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綜上所述,改良PS給藥方法可有效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明顯改善血氣指標,降低藥物返流率,提高癥狀緩解率。
1 戴月映.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給藥方法的研究現狀[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5):665~666.
2 趙冰,潘家華.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比較[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4,29(3):158~161.
3 張蘭.肺表面活性物質不同給藥方法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效果觀察[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6,13(1):69~71.
4 邵肖梅,葉鴻瑁,邱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5.
5 Hascoet JM, Picaud JC, Ligi I, et al. Lat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in very preterm neonates with prolonged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pulmonary outcome at 1 year of ag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pediatrics,2016,170(4):365~372.
6 胡永群,王冉. 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同給藥方法的效果觀察[J]. 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462~463.
7 Mizuno D, Kimoto T, Sakai S,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and mucosal immunity and maintenance of its memory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by nasal vaccination using a new mucosal adjuvant SF-10 derived from pulmonary surfactant in young cynomolgus monkeys[J]. Vaccine,2016,34(16):1881~1888.
8 柯華,李占魁,于西萍,等.不同劑型布地奈德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的比較[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5):400~404.
9 付芳,汪金秀,連冬梅. 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給藥方法的改進[J]. 實用臨床醫學,2013,14(4):80~81.
(收稿日期:2016-11-21)
10.3969/j.issn.1671-8933.2017.02.013
527200 廣東省羅定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羅定
梁鳳華,女,大專,主管護師
R341;R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