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介紹了志愿者活動的特點,志愿活動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分析了如何在實踐教學中調整志愿者組織不穩定、認識不明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
關鍵詞:思政教育 志愿者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53-01
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現狀
實踐教學,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體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由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理論知識,而且還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樹立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獻身的信念,所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現實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并未普遍實施實踐教學。即便有所謂的實踐教學,也是模式陳舊、毫無新意,內容零星、不成系統等,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為了改變現狀,很多教師都在考慮采用比較貼近學生狀況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志愿者活動概念,特點
志愿服務工作內涵、特征。志愿服務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而提供的服務。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四大特征。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和促進社會進步的能力,同樣,每個人都有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義務及責任。
參與志愿工作是表達這種“權利”及“義務”的積極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發展,精神和心靈得到滿足,因此,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樂人”,同時也“樂己”。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同時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志愿服務個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減少疏遠感,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志愿者活動與思政教育關系
思政課實踐活動形式很多,其中帶領學生做志愿者也是其中的一種重要形式。這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決定認識;正確的認識又可以指導實踐。因此,志愿者活動和高職思政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高職院校學生把參與志愿活動當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部分的重要內容,他們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并且認真踐行著志愿活動的宗旨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
志愿者參與社會活動,這種實踐方式有一定的好處,就是把思政教育的理論和直接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活動中慢慢滲透教育理念,學生接受得很自然,這種教育方式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征。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喜歡變化和挑戰,每一次志愿活動都有新的特點,很符合高職學生的胃口。
高職學生在參加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在參與活動中又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向周圍群眾灌輸,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圍。他們通過參加志愿活動,對社會有貢獻,同時也能獲得自我滿足,自身素養得到提高,還向其他人宣傳了道德素養。
四、高職院校志愿者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高職院校志愿者成員不穩定
三年制高職,參加志愿活動基本都是在第一學年,等到第二學年,專業課比較多,周末實踐大多為培訓課程,無法參與志愿活動,因此存在成員不穩定,志愿者存在不斷培訓,不斷流失現象。解決辦法,通過老帶新,在志愿者中選擇優秀的負責人,傳幫帶,等新的負責人成熟了,可以獨立帶領新人做活動了,就可以退居二線只是偶爾指導一下就行。
(二)志愿者參與志愿目的不明確
高職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理解不清楚,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純,功利性比較強,有的同學參與活動目的很明確,做活動為了學分,為了榮譽證。解決辦法,對志愿者講解志愿服務的精神,讓大家有真心做公益、甘于奉獻的意識。
(三)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志愿服務缺乏專業培訓,或者沒有條件培訓,導致志愿者對工作內容不了解,不熟悉,臨場發揮,不懂服務技巧,服務程序,服務經驗欠缺,服務效果不好。解決辦法,提前對志愿者進行培訓,參與活動中負責人不斷提醒,糾正新人的錯誤,讓大家在活動中進步。
總之,在近幾年的志愿活動中,高職院校實踐活動較之前豐富了內容,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提升了許多。
參考文獻:
[1]葉菁,劉廣兵.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2):249—250.
[2]劉艷紅,薛玲,姜琬.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99.
責任編輯:楊國棟